在解放军的将领中,有一个奇特的组合,那就是著名的“三杨上将”,又因为三人都比较骁勇善战,又被主席戏称为“三阳开泰”,从三人的经历来说,红军时期他们都在红一方面军,同属一个战斗序列,也是受主席战略思维影响最深的部队,后来到了八路军时期,三人又同属115师,但随着115师的分散发展,几人也就此分开,杨得志和杨勇都在山东和河南等地发展,而杨成武则随着副师长聂荣臻来到了晋察冀发展,由此开起了他十二年的晋察冀生涯,同时杨成武也与另外两位不同,主要是他一开始不是军事主官,而是政工干部,所以他具备着军政工作的两面性。
但就是杨成武这种军政全优的经历,使得毛主席数次点将杨成武,第一次是在长征时期的1935年8月,红军面临过草地的艰巨任务,草地环境恶劣、危机四伏。毛泽东决定让杨成武率领红四团担任先遣队,为红军探路。毛主席详细分析形势后,叮嘱杨成武多做指示牌以便后续部队跟进。杨成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成功带领红军走出草地。第二次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毛泽东计划前往东北解决战局问题,决定让杨成武负责护送任务。杨成武精心制定护送方案,确保毛主席的行程安全。虽然最终因故取消行程,但毛主席对杨成武的安排非常满意。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为策应辽沈、淮海战役,解决绥远地区敌人的威胁,毛泽东再次点将杨成武,命令他率军消灭绥远的敌人。杨成武克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抗美援朝时期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毛泽东决定重建二十兵团入朝作战,再次点将杨成武担任兵团司令员。杨成武迅速组建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在入朝期间,杨成武更是对部队说道,要让敌人尝尝卫戍部队的厉害。

杨成武
在最后一次点将朝鲜战场以后,杨成武却发生了一系列的状况,先是64军和65军初战失利,后来杨成武也想改变局面,于是开始积极整军,所以在后来的文登川之战中,杨成武的二十兵团也是打出了威风,志愿军第68军一部在文登川反坦克战斗中,仅用三天歼灭1.7万敌人,刷新了朝鲜战场我军月歼敌最高纪录。此外,他还指挥部队在“三八线”东线多次粉碎美军的“夏季攻势”,可这个文登川之战不是杨成武直接指挥的,就等于是间接指挥,因为当时敌人是突然性的就扑了上来,而这个粉碎夏季攻势是实打实的,可这也为杨成武的身体埋下了后患,主要是杨成武在抗战时期生了好几场病,甚至在狼牙山地带差点就被敌人给活捉了,再就是杨成武最擅长的是根据地建设,这次强烈度的大规模作战使他指挥的非常吃力,在这两种原因的加持下,杨成武病倒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
这就等于是刚有起色,杨成武便离开了朝鲜战场,而让敌人了解卫戍部队的厉害的任务就落到了后面两任司令员的头上,总的来说,二十兵团相比于志愿军三兵团和九兵团,战力差了一个档次,主要就是军中没有像许世友韩先楚那样的猛将,这种猛将擅长打硬仗和恶仗,擅长捕捉战机,而第三任司令员杨勇就是这样的战将。

杨勇上将
本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是要去东北战场的,但他和郑维山一样,都是被野司首长给留下了,主要是想让他们来挑大梁,杨勇也不负众望,在解放战争中打了无数的硬仗和恶仗,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毛主席说要把三杨给拿出去,而杨成武的伤病正好给了杨勇机会,况且杨勇这两年还在军事院校进修了两年,其军事指挥能力以在杨成武之上,于是等他到了朝鲜以后,先是接受杨成武指挥的夏季攻势的摊子,并且打的比原来猛多了,但这不是杨勇最出彩的地方,他最出彩的战役是金城一战。
这一战,杨勇他精心谋划,运用灵活战术,指挥志愿军战士向敌军发起猛攻,成功占领关键阵地,歼敌5万余人,重创南朝鲜军四个师,并生俘南朝鲜“王牌”首都师副师长。这等于就是我军的卫戍部队,大破南朝鲜的卫戍部队,同时这场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收官之战,具有决定性意义,还直接促成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在我军配合方面,这也是三杨上将配合最紧密的一场战斗,杨勇一开始没想用这么多的部队,而杨得志却说,我给你五个军,这就等于是杨得志的战略眼光,配上杨勇的勇猛善战,最终促成了金城战役。

战役前线
至于杨成武,他可能是三杨中军事能力最差的,论勇猛他不如杨勇,在战略眼光上,他不如杨得志,但他长处是是四平八稳,这种特点适合在首都戍卫,不适合在激烈的战场上进行大规模的战斗,所以要是杨成武还在朝鲜战场,他打的一定不如杨勇,主要是两人的特点不同。
图片来自网络(含搜索)探究真实历史 宣传正能量 无不良之引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