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01
"建忠,你说这山沟里的事儿咋这么邪乎呢?"村里老支书杨根生抽着烟,一边指着远处的青云村,一边跟我唠嗑。
眼前的老汉虽说七十多了,但腰板还是直挺挺的,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他手里攥着根半截烟头,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的青山。经过这么多年的风吹日晒,他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褶子,就像那山沟里干裂的土地。
我扭头看着他说:"这都是陈年旧事了,提它干啥?不过说实在的,要不是那晚上碰见那个姑娘,我这条命怕是早就交代了。来这地方之前,谁能想到会碰上这么多事儿?"
说起那件事,我心里还是一阵后怕。那时候我还年轻,也不知道天高地厚,才会跟着王德明那个混账东西去山沟里寻亲,差点把命都搭里头。
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人的心能黑到啥程度,能为了钱背叛发小兄弟?
都说世事难料,可我这经历,打小到大的其他兄弟都不敢信。
那年我刚过二十六,在县里开了个小修理店,主要是修些自行车、缝纫机啥的。
从县城西街进来,拐过两道弯,就能看见我那间小店。门口挂着块红底白字的牌子,上面写着"建忠修理店",是我爹亲手写的。店不大,但胜在手艺好,生意还算红火。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开门,一直忙到天黑。
街坊邻居都说我这人实在,修车缝纫机的价钱公道,时间长了,附近几条街的人都爱往我这跑。

我跟王德明是从小一块长大的发小,他爹王有财跟我爹是同一个生产队的,关系处得不错。记得那时候生产队分地,两家的地挨着,我爹和王有财没少在地头上唠嗑。我跟王德明也就这么熟起来了。
小时候,我们成天在村里疯跑,上学也是一块去的,下雨天还经常是我背着他过水沟。他个子比我矮一截,但鬼主意特别多。
记得有次他把生产队的水瓜摘了,还非要拉着我一起,让我在路口望风。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孩子不学好,可谁让是发小呢?
王德明这人虽说跟我从小一块玩到大,但说实在的,我心里知道他这人不太靠谱。别看他个头不高,但心眼多着呢,整天琢磨着法子赚快钱。我听说他早就跟山沟里的赵家有些来往,常去那边做些不明不白的生意。
赵家在青云村可不是一般的人家,听说靠着倒腾山货发了财,村里人见了赵老三都得绕着走。王德明跟这种人来往,准没好事。他总说自己要发财,要出人头地,可我看他净是些歪门邪道。
我跟他性格正好相反,老实巴交的,不爱说话,也不爱惹事。村里人都说我跟个木头似的,连媒婆上门说亲,我都是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记得去年有个媒婆带着姑娘家的照片来,我愣是一句话没说出来,急得我娘直跺脚。但我觉得这样挺好,起码不会得罪人。
我爹常说,做人老实点没错,总比那些耍心眼的强。这话我记在心里,做人做事一直规规矩矩的。
02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王德明他爹说起。那天我正在店里忙活,他突然跑来找我,脸色不太好看。我正在给隔壁李婶修缝纫机,听见动静抬头一看,王德明就站在门口,脸色发白,眼圈红红的。他一进门就说他爹不行了,让我赶紧过去。
到了王家,才知道王有财病重,躺在炕上说不出话来了。他娘坐在炕边抹眼泪,屋里还有几个乡亲在帮忙。
临走前,王有财硬是要跟儿子交代一件事,说自个年轻时候去山沟里插队,在青云村跟一个叫王秀兰的姑娘好过。
那是在困难时期,村里日子过得紧巴。王有财说起那段往事时,眼里还带着泪。他说王秀兰是村里有名的能干姑娘,会纺棉花,会织布,还会种地。
那时候全村都难熬,可王秀兰硬是靠着一双手,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两个人就这么好上了,王有财说他这辈子就没见过这么好的姑娘。

可好景不长,家里催得紧,说是给他在老家找了个对象,非要他回去。那时候不比现在,年轻人的婚事都得听父母的。王有财就这么回了老家,跟王德明他娘结了婚。
这些年,他一直惦记着山沟里那个姑娘,临终前叮嘱儿子一定要去看看。
"建忠,你得跟我去趟青云村。"那天王德明来找我,穿着件深蓝色的夹克衫,手里还提着个黑色的旅行包。我后来才知道,他来找我之前,就已经跟赵家那边联系好了。
原来赵老三的儿子在县城开个废品收购站,王德明没少跟他做生意,就这么认识了赵家的人。赵家早就盯上了村里那片山林地,听说王德明要去寻亲,就跟他说了这事。
我当时正忙着给个三轮车修刹车,听他这么说,手里的活也停了。"你真要去?"
"必须去啊,我爹临走前交代的事,我得去看看。你说万一我在那边还有个哥哥或者姐姐啥的,这亲咱不能不认不是?"他说这话时眼睛滴溜溜地转,一副心里有事的样子。
我放下手里的工具,皱着眉头看他:"你自个去得了,拉上我干啥?"
"哎呀,咱俩谁跟谁啊?"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你要不去,我心里没底。再说了,你这人老实,跟着去能给我壮胆。这地方我也没去过,你跟我一块去,我放心。"
我想着反正店里也不是太忙,再说两家的交情摆在那,他爹刚走,这个忙得帮。谁知道这一去,差点把命都丢在那鬼地方。
03
第二天一早,我简单收拾了点东西,在店门上贴了张纸条,就跟着他上了路。那天天气阴沉,飘着毛毛细雨,空气里都是潮乎乎的。县城到青云村没有直达的车,得先坐长途到山口镇,再转农用车往里走。
这地方真是偏僻,山高沟深的,云雾缭绕间只能看见零星几户人家。
一路上王德明显得特别兴奋,一个劲地打听山林地的事。我这才知道,他早就从赵家那打听到,青云村有片值钱的山林地,正准备开发。他一直在琢磨着怎么从中捞一笔。
村口有几棵老槐树,树下蹲着几个放牛的娃娃。我们打听到老支书杨根生家,他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头发花白,见了我俩倒是笑呵呵的。
"王有财?你说是他儿子?"老支书眯着眼睛打量着王德明。他正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手里端着个搪瓷茶缸。
"对对对,俺爹就是王有财。"王德明点头哈腰地说,那个样子我看着就别扭。
老支书端详了王德明好一会,突然站起来:"那你跟我来。"说着撑着腰往外走。
拐过几条小路,来到一个小院子。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老枣树下坐着个老太太,正在给萝卜削皮。
"秀兰,你看看这是谁家的?"老支书喊了一声。

那老太太抬头看了看,手里的萝卜掉在了地上。她愣了好一会才开口:"你是...有财的儿子?"
王秀兰把我们留在家里住下。她絮絮叨叨说起了过去的事,说起王有财时,眼圈泛红,但硬是忍住了。倒是王德明,一个劲地问东问西,后来我才明白,他是在打听地契的事。
"你爹知道我有个女儿吗?"吃完饭后,王秀兰突然问道。
"啥?"王德明一愣。
"十五年前,我闺女小红被人贩子拐走了。"王秀兰声音哽咽,"找了这么多年,连个影子都没见着。"
见王秀兰情绪不对,我连忙安慰,期间又说了很多话,直到晚上才算是消停下来。
而王德明表面上应付着,背地里却跟赵家摸摸索索搞些勾当。那天晚上他出去了好一会儿,回来时脸上带着诡异的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