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黄桥战役开始,这对于中央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央想要开辟苏北,将华中的抗日局面给发展起来。假如我军打得好,那么中央的战略意图就可以顺利完成,苏北的抗日领导权就可以掌控在我军的手里。可如果打不好的话,粟裕与陈毅领导的部队就可能会被赶到长江,那么皖南事变就可能会提前发生了。这场战役的副指挥虽然是粟裕,却也将他的能力充分展现出来,而且六点是让人拍案叫绝的,那么都分别是什么样的绝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就是排兵布阵上的绝,粟裕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基本上会在战略上以少胜多,而战术则以多胜少。黄桥战役的时候,粟裕指挥的部队只有七千多人,韩德勤的部队却有三万多。而这也就看出粟裕不仅要在战略上,还有战术上需要以少胜多。所以粟裕就直接将部队里的四分之三用来突击,守黄桥的是四分之一的兵力。

而这些战略中,粟裕主要看重的是正面进攻,对于其他几个方面主要采取空城计的方法。甚至后勤部队都给派出来警戒与攻打北面。这样的战略部署,风险可是比较大的,可是却也能够充分调动部队与敌人作战,所以这样的排兵布阵多少让人拍案叫绝的。因为机动部队能够快速调动,就可以抓住战机,从而赢得战斗胜利更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就是在选择敌人独立旅作为首战目标上绝,因为翁达旅是敌人作战能力比较强的部队,翁达的能力也很强,他虽然是旅长,可是却有中将军衔。虽然这支部队只有三千多人,可是配属的武器装备却也都是比较先进的。

可是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粟裕不仅没有退缩还直接将翁达旅作为首战的目标,将其歼灭,打击了敌人的气焰,让那些杂牌部队也不敢轻易与我军交战。翁达旅是在敌人中路的右边,将这支部队歼灭后,中路就被撕开了大口子。然后我军就可以将敌人给分割包围,这可是战略上取得的大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韩德勤之前也我军交战过,知道我军作战的习惯,一般不会最初就选择作战能力强的部队作战,可是粟裕却反其道而行,而最后的结果也如粟裕所料,给敌人一个重击,让敌人强大的部队还没有得到展示就是被消灭了。

第三纵队司令上阵与敌人厮杀,当时这场战役可是非常激烈的,战役中心就是黄桥,我军要在这里与敌人作战,守黄桥的部队就需要多挨敌人的炮弹,伤亡比较多,缴获的却没有多少。而负责这个差事的就是陶勇与他的三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纵队最初就是粟裕领导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粟裕对老部队的信任,也表现他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陶勇并没有辜负粟裕的信任,在战事紧张的时候,敌人突破了东门,可是陶勇却直接带着部队将敌人给杀出了东门。正是有陶勇的坚持,才让黄桥没有被敌人攻克。

第四对战局能够精确的掌控,粟裕觉得打仗就是数学计算,他对定量是有自己的分析,就说翁达旅的进攻,粟裕就是在精确的计算后,成功将其消灭,只用了三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将敌人的三次对黄桥的总攻都给打退了,10月4日是敌人首次对黄桥发起总攻的,而当时我军的一个营从江南赶来支援,这让我军士气提升了不少,然后直接将敌人的首次总攻给打退了。接下来的两次敌人的总攻也都是粟裕正确的决定下被挫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就是战役开始的信号是用枪声来的,原本战斗计划在10月5日,可是粟裕在听说敌人有几个团要来支援,他觉得应该提前开战,可是联络信号差,粟裕就采取了枪声作为开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