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01

01

江西省某县凤凰镇,六月的天气已经有些闷热。赵大海坐在老屋的地上,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继续翻找着眼前的老式木箱。

自从上个月镇里要改造旧房,他就开始着手收拾这个住了三十多年的老屋。

"这箱子里都是些啥啊?"赵大海一边嘀咕着,一边往外掏着发黄的报纸和照片。突然,一张硬纸片从报纸堆里滑了出来,落在他的脚边。

"咦,这是啥玩意儿?"赵大海弯腰捡起,拿到窗前借着光仔细一看,眼睛顿时瞪大了,"这不是当年的股金证吗?"

他赶紧掸了掸上面的灰尘,那是一张1993年的农村信用社股金证,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股金:伍仟元整"。

"老婆!老婆!你快来看,这是啥!"赵大海激动地朝着院子里喊道。

正在院子里择菜的周桂芳闻声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擦了擦手走进屋来,"大热天的,喊什么喊?吵死了。"

"你快看这是啥!"赵大海将股金证举到她面前,兴奋地说,"这是93年的事了,那会儿我们刚结婚不久。当时信用社说入股有分红,我就拿了5000块钱买了股份,这可是我当时的全部积蓄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桂芳狐疑地接过股金证,"我记得,那会儿你存了好几年的钱,一下子全投进去了,我还说你是不是傻。"

"这不是想着能赚点钱嘛!"赵大海笑呵呵地说,"那时候信用社天天广播,说什么'支持信用社建设,年底保证分红',我想着这可是政府部门,总不能骗人。再说了,我们那会儿刚结婚,手头紧,不就想着能有点额外收入嘛!"

"那后来呢?咋就没听你提起过?"周桂芳问道。

赵大海挠了挠头,"这不是后来生活忙嘛,前两年还记得去取过分红,后来就给忘了。再说那会儿分红也没多少,一年也就一两百块钱吧。"

"那这都多少年了?"周桂芳掰着手指头数了数,"93年到现在,都24年了!这得有多少分红啊?"

"就是啊!"赵大海一拍大腿,"这么多年的分红,说不定能有个万把块钱呢!我明天就去信用社问问。"

02

02

第二天一大早,赵大海就早早地起了床。他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衬衫,把前两天刚剪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你这是要去相亲啊?"周桂芳站在门口打趣道。

"去办正事,那得穿得精神点。"赵大海笑着说,"等会儿要是分红多,请你去镇上吃顿好的!"

来到镇上的农村信用社,大厅里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赵大海看了看取号机,按了个普通业务的号码,找了个椅子坐下等候。

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了他。

"同志,你好。"赵大海将股金证递给柜台的年轻女工作人员,"我这有张93年的股金证,想问问现在还能不能用?"

年轻的工作人员接过股金证,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她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又在电脑上查了查,然后说道:"这个有点特殊,我得请示一下领导,您先坐那边等一会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等了半个小时,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

"请问是赵大海先生吗?我是这里的杨经理。关于您的这张股金证,能麻烦您跟我来一下办公室吗?"

赵大海跟着杨经理来到办公室。杨经理仔细查看着股金证,时不时在电脑上敲打几下。

"赵先生,这张股金证确实是我们当年发行的,不过这都二十多年了,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需要查一下档案。您看这样,您留个电话,我们核实好了再通知您?"

"好的好的。"赵大海痛快地答应了。

走出信用社,正好碰见了朋友汪树根。

"老赵,这么早就来办业务?"

"是啊,老汪。"赵大海压低声音说,"我93年在信用社入了5000块钱的股,这么些年了,分红估计不少呢!信用社说要查查档案,过几天给我回话。"

回到家,周桂芳问起情况,赵大海把经过说了一遍。周桂芳说:"要是真有个万把块钱,咱们就把小明的房子首付给补上。"

赵大海点点头。儿子赵小明去年结婚,买了套小区的房子,首付差了点,东拼西凑才凑齐,现在每个月还贷都挺紧张的。

就这样等了三天。第四天上午,杨经理终于打来了电话,约他第二天上午去信用社。

03

03

当晚,赵大海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脑子里不停地盘算着这笔钱该怎么花。

第二天一大早,赵大海就赶到了信用社。门口保安认出了他:"哎呦,赵大哥,这么早就来了?"

"是啊,有点事。"赵大海直奔二楼杨经理办公室。

"赵先生,您请坐。"杨经理让赵大海在办公桌对面坐下,"您的股金证我们已经核实过了,确实是有效的。"

"那就好那就好。"赵大海搓了搓手,"杨经理,这二十四年的分红得有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