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接个充电头,插上一个小时了才充进去5%的电…..
相信不少网友遇到过这种情况,简直让人血压飙升!国产手机充电功率年年迭代、年年破百瓦,一旦用错充电头,体验直接倒退二十年。
为解决这种问题,2021年信通院牵头,联合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内厂商成立了“快充联盟”UFCS,也叫“新一代融合快充标准”,顾名思义就是要解决“私有协议各自为营”,互配快充不兼容的问题。该联盟理涉及32家企业,国内各主流手机厂商都在其中,可见大家都是奔着充电协议大一统去的。

然而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协议还没有实现大一统,小米却突然宣布退群!
桥豆麻袋,大家先别慌着嘲讽小米不团结,小编查阅了一番资料后,与许多网友得出了一样的结论:雷军做的没错!
首先、UFCS协议“又菜又霸道”
UFCS1.0协议的理论功率峰值仅有44W,UFCS2.0将充电功率提升到了60W级别。体验确实有所提升,但UFCS的提升力度却不敢恭维,因为国际通用快充协议PD3.1已经开始支持240W,即便高通的QC5.0协议,也有100W。
相比之下,UFCS协议的功率就显得有些“鸡肋”,所以有些设备,比如平板、大电池手机会冒着风险拉高充电电压,让UFCS协议充电功率提升到88W或100W。要知道,UFCS的理论上能够达到1200W的协议功率输出。

同时,UFCS协议有一定的排他性,必须首先进行UFCS的识别并通讯,只有无法使用UFCS协议时才可以使用其他快充协议,这样一来即便支持120W的快充,在识别UFCS后也得降到60W、88W或100W级别。然而主流厂商都在快充联盟阵营中,所以跨品牌充电,基本都无法达到最高的充电功率。

其次,表面合作,内部敷衍
其实许多网友可能都发现,小米的充电线能给许多品牌充电,但不能给华为充。华为的冷门产品不完全匹配UFCS,热门设备则完全不适配,其他阵营充电器拿过来只能慢充。OPPO通过自己加密的私有协议,只有自家专用充电头才能实现高速快充。甚至有些品牌相同,型号不同的机型都不能激活满功率充电。可见,即便都在UFCS阵营中,但厂商私下则更倾向于私有协议。

公开信息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通过UFCS认证的手机仅22款,而各厂商这些年一直都在打“机海战术”,以量取胜。显然快充联盟已经名存实亡。
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家是否还记得2017年各厂商成立的“统一推送联盟”,仅五年左右的时间彻底凉凉。但2014年成立的“硬核联盟”,也就是手机游戏分发渠道,至今依旧活跃在各厂商之间。就连游戏大厂企鹅都没有掌握一丝丝的主动权,最终与“硬核联盟”分道扬镳。

因为“市场竞争”与“统一标准、生态”是矛盾的,统一会降低消费者成本开支,但因各厂商生态、产品不同,如果第三方企业参与进来,必然会对自己的周边业务造成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欧盟敦促苹果十多年更换type-C接口,因为苹果lighting接口的MFI协议授权,每年会为其创造百亿美元的营收。
所以小米退出UFCS,并非单纯的技术路线之争,更是因为对联盟低效的用脚投票,所以不少网友表示:雷军做的没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