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A股市场见证了一场荒诞的资本狂欢。
寒武纪股价冲破777.77元,市值突破3200亿元,创始人陈天石身价飙升至715亿元,超越郭台铭、登顶江西首富。
这家连亏8年、累计亏损超50亿的AI芯片企业,却在一年内上演了股价暴涨10倍的“神迹”——其市销率高达240倍,是英伟达的8倍,市盈率更达400倍。

当投资者为“中国版英伟达”的标签疯狂时,寒武纪的财报却泼下一盆冷水:
2024年仍亏损近4亿,第四季度的盈利竟靠“坏账转回”的财技粉饰。
这场魔幻现实大戏,揭开了AI资本泡沫最锋利的切口——究竟是技术突围的曙光,还是击鼓传花的终章?

提及寒武纪,就绕不开其背后掌舵人陈天石。
陈天石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后来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博士生导师。
恰逢同为学霸的兄长陈云霁正被芯片测试工作搞得头疼脑胀,。
陈云霁果断向主攻人工智能领域的弟弟陈天石发来邀约,兄弟俩决定携手做AI芯片。

要知道,这个过分超前的设想一经提出就不被任何人看好,连平日关系亲密的学生也劝陈氏兄弟“悬崖勒马”,千万别异想天开。
毕竟放眼全球,AI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明日大佬”英伟达此时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显卡公司,压根没人知道AI的出路到底在哪,潜力究竟如何。
可陈天石还是铁了心,几次三番向计算所领导报告AI芯片的构想。2010年底,领导被陈天石的毅力和热情打动,终于点头认可了项目。
随后,兄弟俩便迫不及待地投身到AI芯片研究中,他们决定从底层着手,一点点重构出整个芯片的体系结构。

2014年3月,小有所成的陈氏兄弟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DianNao: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
论文中,兄弟俩首次提出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架构,性能不仅强过传统CPU百倍,还能弥补通用处理器在AI任务中的短板。
紧接着,两人又发布另一篇Dian Nao论文,在AI领域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两篇论文不仅让陈氏兄弟俩荣获顶尖学术会议MICRO颁发的最佳论文奖,还被引用上千次并启发了谷歌和英伟达。
连美国《科学》杂志都不吝赞美:“这是发生在硅谷之外的颠覆性进展。”

当然,为了将纸张上的理论模型变成摸得着的AI芯片,兄弟俩蜗居在不足30平方米小屋内,经过数百个日夜的煎熬,终于在2015年成功流片(集成电路设计的最后环节)。
这个寄托着陈氏兄弟全部理想的芯片,被他们命名为寒武纪,期待AI领域也能像5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般,带领世界进入新纪元。
在计算所和投资基金的支持下,2016年寒武纪公司正式成立。
擅长战略决策的弟弟陈天石走上台前担任了CEO,内向木讷的哥哥陈云霁则退居幕后,成为公司首席科学家。

不过,只有理想,寒武纪依旧寸步难行。
哪怕陈天石已经走在时代潮头,但作为一家AI芯片公司,如何快速实现商业化才是重中之重。
正当陈天石发愁时,华为却向刚成立不久的寒武纪抛来了橄榄枝。
2017年9月,华为在慕尼黑发布首款人工智能手机,搭载的“麒麟970”芯片正是靠寒武纪1A处理器进行集成,成为其核心智能处理单元。

凭借寒武纪量身定制的高性能,低损耗的NPU(神经网络单元),华为妥妥碾压同行一头,率先开启了手机人工智能时代。
相比传统手机,麒麟970计算效率脱胎换骨般提升,不仅能快速识别图像并自动调整拍摄参数,还能准确辨别用户语音指示,使用体验更加流畅。
经此一役,寒武纪声名大噪,公司估值也水涨船高,由最初的5亿元,一跃至220亿元。
可好景不长,2019年华为转身自主研发AI芯片,与寒武纪的蜜月期宣告结束。

这时,寒武纪的短板便暴露无疑。
由于华为是寒武纪最大的客户,双方合作的两年来,寒武纪98.33%和99.69%的营收均来自华为。失去华为后,寒武纪营收开始肉眼可见地飞速下滑。
2019年,寒武纪营收仅有2018年的58.77%,到2018年,寒武纪业务又下滑将近82.96%。
当然,寒武纪不是没试图自救,可再找个长期稳定的采购客户简直难如登天。
毕竟由政府主导的算力基础设施项目,如西安沣东和珠海横琴等公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算力芯片企业,需求链的持续性根本无法保障。

而寒武纪本身的定位也有些尴尬。
真正的大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和保护商业机密,如华为和苹果都会选择建造自己的芯片基地,而没能力生产芯片的小公司会直接采用英伟达产品。
除此之外,AI领域也由蓝海转变成红海,竞争愈发激烈。
国外,英伟达和英特尔两大巨头企图开疆扩土,开始染指国内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华为海思和阿里平头哥等企业也在加大AI芯片研发力度,不断蚕食着属于寒武纪的市场份额。

在如此困境下,2020年7月艰难上市的寒武纪在首日涨幅破300%的短暂辉煌后,便昙花一现。
2021年6月,寒武纪股价被腰斩,市值仅剩469亿,一口气蒸发掉600亿。
寒武纪迎来了至暗时刻。

其实,寒武纪的财政赤字还是因为巨额的研发费。
光是2024年前三个季度,寒武纪研发费就高达6.59亿元,2020年到2023年,每年的研发费分别为11.36亿,15.23亿和11.18亿,简直令人咂舌。
当然,陈天石如此重视科研投入并非没有理由,毕竟芯片的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确实是决定芯片效能的关键。
可面对净利润连年亏损的不争事实,不愿“坐以待毙”的陈天石决定带领寒武纪朝着“云端,边缘端”等方面转型。

随后,寒武纪果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始深耕思元系列智能芯片和加速卡。
新研究的产品不仅计算能力和效率更高,还能满足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对AI算力的需求。
此外,寒武纪也积极同百度智能云和腾讯云等服务商展开合作,将云端产品链接到更多的用户。
在边缘领域,寒武纪将智能芯片用于智能安防和工业互联网等场景中,在终端和云端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边缘场景提供低功耗、高可靠性的算力服务。

陈天石接受采访时还表示,通过整合软硬件系统和设备以及算法模型,寒武纪可以定制不同需求,匹配相应的自动驾驶智能芯片。
经过陈天石一番努力,寒武纪终于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首次转正。
加上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使英伟达很多高性能的GPU无法从正规渠道购买,也让“苦英伟达久矣”的寒武纪稍微喘了口气。

而AI芯片市场前景依然广阔,据专家预测,2029年AI芯片规模将突破1510亿美元。
只是,作为AI先驱者的陈天石能否抓住机会,接住泼天的红利,完全取决于寒武纪推出产品的硬实力上。
随着AI领域曙光初现,不论是寒武纪,英伟达还是刚发布Deep seek的杭州深度求索,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
就像英伟达在香港科技大学典礼上说的那样:“人工智能无疑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甚至能颠覆整个世界。”
只不过,对于寒武纪而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1 《从少年班到芯片帝国:陈天石与陈云霁的寒武纪传奇》掌芝士鸭
2《南昌38岁芯片天才,半年收获176亿财富》21世纪商业评论
3 《江西新首富,踩着英伟达,狂赚700亿》36氪
4 《7年亏损却撑起陈天石760亿身家,寒武纪何时能盈利?》财说消费
作者:枫叶青
编辑:柳叶叨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