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公交近些年似乎越来越少,让人心酸的是,其实有些地方的公交车早已停运,司机工资发不出,车险也续不上,甚至连充电的电费都掏不出来。
一边是私家车越来越多,共享单车、电动车满街跑,另一边是补贴退坡,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县城公交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眼看着就要消失了。
国务院之前提出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把城乡的交通资源整合起来,这真的能救活县城公交吗?

县城公交的求救
县城公交的难,需要往返于县城的人最清楚了,现在它的困境表现得更是明显,隔三岔五就能看到新闻,哪个地方的公交又停运了。
公交车身上贴着大大的“停运”两字,看着真让人心里堵得慌,从湖南衡山到河南郸城,不少县城的公交公司都举起了白旗,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就拿湖南双峰县的和森城市公交车服务有限公司来说,他们也在2023年9月经历了一场生死劫。

当时公司运营的20多辆公交车,全都贴上了红底白字的停运通告,这些公交车平时穿梭在大街小巷,是很多人出行的依靠,突然停运了大家十分疑惑。
其实停运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被逼无奈。和森公交长期亏损,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更别说车辆保险和充电的电费了。
公司步履维艰,都快喘不过气,实在没办法了,他们只能把困境公之于众,希望有人能拉一把。

好在当地政府及时出手,承诺提供补贴,公交车才得以继续运营,但这只是暂时缓解了危机,巨额亏损的阴影依然存在,这该怎么办呢?
和森公交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它反映出县城公交普遍面临的生存危机,补贴退坡、客流下降、运营成本上升,这三重压力像三座大山,压得县城公交喘不过气。
过去国家对新能源公交车有补贴,和森公司也积极响应,投入了不少钱购置了纯电动公交车,当时一度生意红火,日均收入过万,完全可以覆盖运营成本。

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共享出行的兴起,公交车的客流量越来越少,再加上2019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县城公交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日子越来越难过。
县城公交的运营成本可不低,和森公司的总经理朱清吉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1元纸币,虽然有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体验,但也只够勉强维持运营。
司机师傅们也不容易,大多是50多岁的老司机,为了生计才坚持着,年轻人很少愿意来开公交,除非是为了在县城陪孩子读书。

为了生存一些县城公交公司开始尝试转型,比如把公交车改造成婚车和酒吧合作做移动迪厅、开通旅游专线等等。
这些尝试虽然值得鼓励,但效果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到底还是市场规模太小,客流量有限,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国务院白皮书提出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或许能为县城公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整合城乡客运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或许可以增加客流量,提高运营效率。但这“一体化”也不是灵丹妙药,它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体化是灵丹妙药吗?
把时间拨回到2007年,那一年和森公司刚刚成立,双峰县城也正值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时候大街上车水马龙,公交车更是县城里最繁忙的交通工具,每天都载着满满当当的乘客。
公交司机陈元师傅至今都清晰地记得那段繁忙的景象,用他的话说,“那时候的车,就像工地上拉土一样,来来回回就没停过。”

乘客的收入自然也不错,和森公司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转眼到了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这对于公交行业来说是一针强心剂。
和森公司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积极响应政策,投入巨资购买了一批纯电动公交车。
新车不仅环保,而且运营成本更低,这让公司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在国家补贴的刺激下,和森公司的业务一度达到顶峰,公司上下都充满了干劲。

后来走下坡路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县城公交的困境,跟大城市还真不一样。
大城市人多,市场规模大,客流量也大,公交公司就算票价低,也能薄利多销,可县城就不一样了。
“城乡公交一体化”,或许能为县城公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一体化”的推进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比如城乡的道路基础设施条件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的道路狭窄,不适合大型公交车通行。
居民的出行习惯也各不相同,城里人可能更习惯乘坐公交车,而农村居民可能更习惯骑电动车或摩托车。
要真正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找到一条适合县城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不能再把县城公交简单地看作是一个营利机构,而应该看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政府应该加大对县城公交的扶持力度,完善补贴机制,确保公交车的正常运营,让市民能够享受到便捷、实惠的公共交通服务。
只有这样县城公交才能真正焕发生机,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体化不能一刀切
“城乡客运一体化”,这几个字,对于很多的县城公交公司来说是一线希望。
拿和森公司来说,股东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政府能早点把公司收购了,让公交车真正成为一项公共服务。
这样一来公司就不用再为生存发愁了,员工们也能享受到社保这些福利待遇,大家都能松一口气。

只是被政府收购或许能解决他们眼前的燃眉之急,但这也意味着公司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以前是企业自己说了算,被收购了就会变成政府管理。
县城公交的未来在哪儿?线路优化、服务提升、成本控制,这些都是需要好好琢磨的方向。
现在很多线路设置不合理,绕来绕去,浪费时间还浪费资源,服务也得跟上,干净整洁的车厢,友善的司机,才能吸引更多乘客。

成本控制更是关键,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说白了县城公交就是夹在公共服务和市场化运营之间,两头为难。
既要保障民生,又要考虑盈利,这平衡可不好把握,怎么才能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一起动脑筋想办法。
“城乡公交一体化”想要真正落地,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政策规划得跟上,资金投入得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同步进行。

光喊口号不行,得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公交企业也得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不能老抱着以前的老一套不放,得与时俱进才行。
双峰县城和很多其他县城一样,现在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公交车的未来也和县城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话说回来,“城乡公交一体化”这个政策,如果能结合县城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说不定还真能给县城公交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有些地方可能适合搞一体化,有些地方可能更适合其他模式,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体化”最终能不能成为拯救县城公交的良方,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还得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要想让县城公交活下去,并且活得好,就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结语
私家车的普及、共享出行的兴起,确实分走了县城公交很大一部分客流,但它本身的服务质量、线路规划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呢?
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吸引更多乘客,“一体化”听着高大上,但具体怎么操作还得好好琢磨,城里和乡下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刀切,得根据实际情况来。
如果只是简单地线路合并,搞不好会适得其反,钱的问题也很关键,补贴没了地方财政又紧张,谁来承担这笔费用?票价、服务怎么转变,这些都得想清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