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根据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数据,中国工业十强城市依次为:深圳(54241.6亿元)、苏州(47890.9亿元)、上海(44153.5亿元)、北京(29871.0亿元)、佛山(28059.1亿元)、重庆(28029.3亿元)、东莞(27691.5亿元)、宁波(26932.9亿元)、无锡(26642.0亿元)、天津(23922.7亿元)

从增长动能看,东莞(12.3%)、深圳(11.8%)、宁波(8.6%)增速领先,而上海(-1.8%)、佛山(-5.4%)、天津(-0.3%)则面临阶段性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稳居第二

苏州以47890.9亿元工业营收位列全国第二,6.3%的增速虽低于东莞、深圳,但规模优势仍明显。

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中类,电子信息(占规工营收32%)、装备制造(28%)、生物医药(8%)构成核心产业。2023年,苏州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2200亿元,占全国近10%。纳米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增速超15%。

截至2024年,苏州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56家落户。同时,恒力、盛虹等本土民企跻身全球制造业500强,形成“外资技术+民企效率”的协同模式。

依托《苏锡常都市圈发展规划》,苏州与无锡、常州共建太湖湾科创带,推动产业链跨市分工。例如,苏州昆山聚焦半导体封装测试,无锡主攻芯片设计,常州发力新能源装备制造。

目前,苏州工业用地开发强度已超30%,接近国际警戒线。

未来需通过“工业上楼”政策,如苏州工业园区M0新型产业用地,提升亩均效益,并加快向智能制造,预计2025年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目标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宁波开始崛起

宁波以26932.9亿元营收位列第八,8.6%的增速在十强中排名第三,逐步开始崛起。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全球第一,带动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产业。

2024年,宁波绿色石化集群产值突破8000亿元,占全省70%以上,且通过碳捕集技术将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12%。

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3家,位居全国第一,涵盖磁性材料、模具等细分领域。2023年,这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5.8%,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重点发展油气全产业链,2025年计划建成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交易中心。同时,《宁波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5%。

不过宁波高教资源薄弱,仅宁波大学入选“双一流”。未来需深化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西北工业大学研究院合作,并借力杭州数字经济资源,补齐科创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其他城市工业情况

深圳以54241.6亿元营收稳居榜首,11.8%的增速体现了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优势。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但需警惕土地成本高企导致的制造业外迁风险。

上海工业营收下滑1.8%,主因传统汽车、钢铁产业收缩,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动能逐步发力。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2025年目标突破1000亿元,或成关键增长极。

东莞以12.3%增速居十强之首,智能手机、锂电池贡献较大。松山湖科学城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打造广深港澳科创走廊重要节点。

重庆工业增长4.5%,汽车、电子双轮驱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笔电出口占全球1/3,但需应对东南亚产业转移竞争。

从国家层面看,《“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要求2025年规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十强城市中苏州、深圳、宁波已率先达标。

区域协同方面,长三角(上海、苏州、宁波)、粤港澳(深圳、东莞)、成渝(重庆)三大城市群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45%,未来需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共建跨区域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