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山,中国航空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名字。他用毕生心血,跑出中国大飞机事业第一步。2019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名单公布,马凤山名列其中。今年5月,在马凤山诞辰90周年之际,一批大飞机设计师相聚到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他们共同竖起了一座马凤山半身雕像,以此重温和宣誓这支队伍血脉相传地对党、对祖国、对事业的坚定与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凤山(资料图)

1980年9月26日,国产首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在上海迎来了首飞,经过了近半小时的飞行,最后成功降落。在后来的几个月时间里,运-10在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地进行了飞行,展示了其优越的性能。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运-10项目最终被搁置,而后,又因为一个误判,导致中国至少付出了上万亿的代价。而运-10的“总设计师”马凤山也因此含恨而终。战争中,制空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的因素。

多年前,中国决定自主研发大型客机运-10,马凤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为了这个项目,马凤山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精力。可是,1985年,这一项目却因为“价值不足”而被上级叫停。运-10项目的失败,成为了马凤山一生解不开的心结。1929年出生的马凤山,是中国航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马凤山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却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以及对航空事业超乎寻常的热爱。1949年,马凤山报考了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并顺利被录取。

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发展无比艰难,马凤山在高中时时常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中国空中力量的薄弱。所以他决定,一定要学好怎么造飞机,要带领中国的航空事业突出重围。于是,马凤山成为中国第一批在国内正式接受航空教育的学生,经过4年的奋发学习,马凤山被安排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工作。说是制造厂,其实这里根本没有造飞机的能力,充其量就是一个飞机修理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制造厂(资料图)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在航天航空领域投入重资,力求在民航客机领域取得关键突破。1968年,美国顺利推出全球首款可以直接飞越太平洋的大型客机波音747,一时之间可谓震撼全球。次年,美国政府官宣阿波罗航天计划,将宇航员成功送上了月球。虽然运十成功立项了,但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并不完善,技术水平对标美国也十分落后,想要成功研制出一款大型飞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核心的材料、加工设备都有待解决。

所以运-10的研发就一直搁置。1971年的时候,一架来自巴基斯坦的波音707飞机,在新疆地区进行了紧急降落。波音707是那时候相当先进的一款客机,能承载的最大重量达到150吨,并且最多能搭载190名乘客。我国专家迅速动手,研究波音707飞机碎片。经过三个多月的测量和研究,我们开始对西方的高级客机有了初步认识。所以1973年,研发工作才正式启动,目标是打造运10客机。1975年的时候,运10的所有设计图纸都搞定了。

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中美之间的合作上。1980年,中国和美国麦道公司谈妥了引进麦道82型客机生产线的合作。有人觉得,既然能买到现成的飞机,干嘛还费劲造呢?再加上当时受“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影响,国产运10项目的命运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运10项目的困境一步步加深。首先是技术上的短板。虽然运10的国产化率很高,但发动机却用的是美国波音707的备件发动机JT3D。发动机都不稳定,飞机又怎么可能真正上天?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到了1985年2月,这个项目竟然被突然终止了。

那时候,中方还没拿到其他国家的飞行许可,再加上国内的飞机航线不长,费用也挺高。就在这时,有个美国的麦道公司找上门来,想跟中方合作。琢磨来琢磨去,最后中方决定引进他们的麦道82组装线。

但马凤山强调,自主研发这条路得坚持下去。可跟麦道公司签约那会儿,又非得加上一起搞新飞机的条款。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麦道公司后来竟然被波音公司给收购了,中方之前的那些投入,也都白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客机(资料图)

运-10的下马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大遗憾,但它的失败并非毫无意义。从技术路线的探索到国际合作的经验,运-10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而C919的成功,则证明了中国航空工业“后来居上”的可能性。未来,国产大飞机要想真正与波音、空客竞争,还需要在技术积累、国际市场开拓和产业链建设上继续努力。只有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中国航空工业才能迎来真正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