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账款拖欠问题依然突出。”

为此,报告提出要“着力化解地方政府拖欠企业的账款”,并强调“要加大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的力度”。在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强调,要提振企业的信心,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心,关键在于为企业减负,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而重中之重就是加快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的工作。

此前,最高层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问题。

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点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和央企国企加快清偿拖欠账款,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回款难”“回款慢”的问题,无疑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中央财办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要“尽最大能力加快偿还拖欠企业账款”,“最大能力”“加快”这些词汇已经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中央财办负责人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包括:

深入推进清欠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清欠工作的力度和深度,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地方政府落实属地责任:充分利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为清偿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央企国企发挥带头作用:对拖欠中小企业的账款做到“应付快付、应付尽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强化失信惩戒机制,推动解决账款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确保问题不再反复。

早在去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就已经对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作出了系统部署。与中央财办发声几乎同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也明确提出“中央企业要带头清偿民营企业欠款”。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在中央的要求下,各地纷纷展开了一轮清偿拖欠企业账款的专项行动。不少省市还公布了拖欠账款的数额以及行动的成果。

例如,山东省截至2023年9月6日,已累计为中小企业清偿和化解拖欠账款400亿元;山西省截至2023年9月1日,已化解“拖欠民营企业账款”87.47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和地方央国企“赊账”的情况较为普遍,无论是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下,各地政府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东部地区的清偿力度总体上比其他地区更快,毕竟其财力更为雄厚。然而,让地方政府还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难点在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以及部分地方存在不愿偿还的心态。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在高层的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

地方可以通过额外发行专项债来融资,部分省份被要求优先保障“三保”和偿还欠款。

中央建立全国统一的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建立投诉督办约束机制,优化支付管理制度。

有的省份地区成立了“清欠专班”,重点清理政府拖欠的企业账款及劳动人员欠款。

部分省市政府单位收紧项目审批,严禁未批先建等行为,杜绝“打白条”。

这种情况与当年的国企“三角债”有些相似。只有地方将拖欠企业的账款结清,企业才有资金去支付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采购新的原材料。而员工和供应商拿到钱后,就会去消费和投资,整个经济循环才能逐渐畅通。因此,清偿欠款是推动经济回暖的重要动力之一。

许多民营企业因为账款拖欠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甚至不得不裁员或暂停部分业务。例如,某家小型制造企业因为无法及时收到账款,不得不暂停了新设备的采购计划,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市场竞争力。

不过,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主动与企业沟通,制定详细的清偿计划。比如,某市成立了专门的清欠工作小组,定期与企业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并根据企业的账款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从影响来看,清偿欠款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还能稳定就业。当企业能够按时收到账款时,员工的工资也能按时发放,这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减少因资金问题导致的裁员现象。

随着清欠工作的持续推进,预计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政府将继续加强对账款拖欠问题的监管,确保企业能够在一个更加公平和健康的市场环境中发展。

新的一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拿到属于自己的钱,让经济的活力重新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