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老白第57篇原创笔记

前言
上周六,我陪儿子打了会篮球。
看到他惨不忍睹的命中率,习惯性提醒他,适当把抛物线调高。
他不以为然,定点投篮和1v1斗牛都输了,仍把原因归结于运气。
喝着他愿赌服输请的饮料,我实在忍不住笑。
随即又想起,我们中年人在单位里,也很容易陷入这种惯性思维,其实:
无论你人缘有多好,贡献过多少功劳,都不要热衷于“好为人师”,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01 你的经验,别人未必愿意复制
曾仕强先生在演讲时说:
“所谓的醒悟,是在撞了南墙之后才去享受到的福利。
所以不要试图喋喋不休的去说服别人。
你要知道,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身为父母,都希望给孩子灌输我们的观念,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接受“为你好”,又何况单位里非亲非故的同事?
忠言逆耳的道理谁都懂,然而,出发点再好的劝告,也大多被看成是炫耀。
在电影《江湖》中,刘德华饰演的“就哥”性格沉稳,善于思考;张学友饰演的“左手”,性格冲动,行事鲁莽。
“就哥”多次劝告“左手”要谦虚谨慎,都毫无效果。无奈之下,便有了那句经典台词:
“说你又不听,听了你又不懂,懂了你又不做,做了你又做错,错了你又不认,认了你又不改,改了你又不服,不服你又不说,那叫我怎么办?”
直到电影结局,“左手”才明白“就哥”是对的,却已无法改变命运。
在35-45岁这个年龄段,很多读者朋友都已身处管理岗位,也常会为下属的“不听话”而头疼。
其实大可不必,身为管理者,必要的提醒是你的职责,但俗话说:“好话不说二遍”。
愿意听的,自然能规避犯错;不愿听的,如果犯错,照章办事,比你苦口婆心劝说十遍更管用。

02 职场的“为你好”,反而容易造成伤害
曾看过一篇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到:
当一个人感受到被“教导”时,大脑杏仁核会激活防御机制。
即使对方观点正确,也会本能排斥。
我想,这很好的揭示了,为什么年轻人很反感别人说“我当年......”或是“按我说的做绝对没错”这些话。
因为,过度介入指导,本质上就是用他们的成长焦虑,来掩饰我们自己的停滞不前。
记得前几年,我们有一次部门聚餐,领导顺应几个年轻人的想法,选择了西餐。
点餐时,有个小伙提议点一份战斧牛排,领导含笑点头,老李却嚷道:“大晚上的吃那么多肉不好消化,点份意面得了。”
领导一愣,说:“哎呀,他们年轻人消化快,偶尔吃点没关系的。”
牛排上来后,提议的那位小伙,自告奋勇负责分切。
老李说:“你小子,切牛排是左叉右刀,你以后要记住啊,别出洋相了。”
看到小伙瞬间脸红到脖子根,我赶紧解围:“都自己人,别在意那么多细节,赶紧趁热吃。”
其实,老李只是觉得战斧牛排比较贵,担心小伙点的餐标让领导难做;提醒餐桌礼仪,本质上也是出于善意而不是嘲弄。
但对于我们中年人来说,永远不要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所以我一定是对的。
很多时候,“为你好”本身就是一种对别人的否定。
中年人的经验很宝贵,但盲目相信经验,只会极其可悲。

写在最后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半句,我们大多耳熟能详,所以很容易忽略后半句。
意思是,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但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并反思自己的不足。
而在职场上,真正的导师,是永远保持成长姿态,追求自我提升的人。
不分职位,无关年龄,把自己锻造成磁铁,才有吸引力。
《孟子》也有言: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人到中年,最大的智慧,是懂得“留白”。
那些你忍住没说的经验,或许是他人成长的契机;
那些你克制住的指导欲,反而能赢来真诚的尊重。
因为,职场最动人的光,是一群人彼此照耀,共同璀璨。
共勉~
感谢你读到这里,想必我的文字让你有所感触。
欢迎你点个关注,让老白有机会见证你的进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