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芾《自叙帖》宋拓本(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的书法初学唐代楷书,正如他在《自叙帖》中所述:“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后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展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演绎《兰亭》,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弃锺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这就说明米芾学习书法是从颜真卿的楷书开始学起的,后来又学了柳公权、欧阳询等人。
米芾很有个性,在点评前人的时候,也是观点独到,毫不留情。比如说,他在《海岳名言》中说:“颜鲁公行书可教,真便入俗品。”意思就是说,颜真卿的行书还可以,楷书就有点俗了。

颜真卿的行书可以吗?岂止是可以,那是相当可以。最经典的那篇《祭侄文稿》,用笔老辣古拙,笔随心动,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虽有多处涂改抹画,但贵在情真意切,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真卿的楷书不好吗?作为书法史上知名的“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的影响力有多大,已经不用再多介绍。直到今天,初学者学书法,很多都会选择颜体楷书。另外,很多高手名家,也会从颜真卿的楷书中取法,试图得到那种古拙厚重的笔意。

就像《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的那样:“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我们要明白,米芾这么说,不只是针对颜真卿一人。其他的唐楷名家,在他眼里,也是问题不少。他在《海岳名言》中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书法,由于过度安排,皆为一笔书,缺少书法中的艺术性境界,是不能垂世的,等等。他在《海岳名言》中还这么说:“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他对于唐楷,乃至智永,都是不以为然的。但米芾对另外一个当时名气并不大的人却给予了肯定,“江南庐山多裴休题寺塔诸额,虽乏笔力,皆率真可爱。”在此看来,米芾对裴休的书法给出了褒扬。这么说吧,隋唐时期写楷书的这些高手中,能让米芾竖大拇指的,还真不多。

有趣的是,他最看不上的这些书家在书法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倒是他最欣赏的裴休,却少有人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芾《多景楼帖》(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就明白了,米芾之所以如此看不好唐楷,并不是针对哪一个人,而是不喜欢那种“安排费工”的行笔风格。他之所以说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是“俗书”,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评判的。

米芾这么说,有没有道理?怎么说呢,如果单从情性方面去评价唐楷的话,确实有点过于克制,并没有像魏晋时期的楷书那样灵动有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只不过呢,唐朝以后的楷书,就是以法度取胜的,就是以规矩见长的。这种楷书,是可以作为楷模去学习效仿的。从这个角度分析,唐楷的作用,是别的朝代的楷书无法比拟的。就算是同样为“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子昂,也写不出类似唐楷那样的中规中矩。

《海岳名言》里也道出其中奥妙“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米芾说的确实没错。只不过,他可能忘记了,在他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前,也是把王羲之作为楷模去临写的,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有样学样才自出新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墨拓(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裴休《圭峰禅师碑》宋拓本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裴休《圭峰禅师碑》宋拓本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芾 《临沂使君帖》 行草书。纸本。纵31.4厘米 横2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珊瑚帖》 26.6×47.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芾《珊瑚帖》 26.6×47.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