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吉坤律师事务所近年来,私募基金暴雷事件频发,从“高收益理财”到“血本无归”,往往只在一夜之间。据统计,2023年私募基金违约规模超千亿,90%的投资者因不懂“避坑”沦为韭菜。哪些私募产品最危险?如何识别“高危信号”?吉坤李迈律师通过真实案例,揭开私募基金的致命陷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私募“私逃”的5类高危产品

1. 挂羊头卖狗肉:虚假标的基金

  • 特征
    宣称投资“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赛道,实则挪用资金炒股、炒币甚至放高利贷。

  • 案例
    2022年上海某私募基金以“芯片产业基金”名义募资5亿,实际将80%资金投入P2P平台,最终爆雷,投资者亏损超4亿。

  • 高危信号
    ✅ 底层资产模糊,合同无具体投向;
    ✅ 拒绝提供底层项目资料或财务审计报告。

2. 借新还旧:庞氏骗局基金

  • 特征
    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老客户“收益”,一旦募资放缓,资金链瞬间断裂。

  • 案例
    杭州某私募以“年化18%”吸引资金,前期按时兑付,3年后规模达20亿时突然跑路,数万家庭被套牢。

  • 高危信号
    ✅ 承诺“刚性兑付”“保本保息”;
    ✅ 收益明显高于行业水平(如股权基金承诺年化15%以上)。

3. 空壳包装:高杠杆对赌基金

  • 特征
    通过复杂结构(如母子基金、场外期权)放大风险,亏损时本金直接清零。

  • 案例
    深圳某私募发行“量化对冲基金”,实际以10倍杠杆豪赌股指期货,2023年市场暴跌后净值归零,投资者倒欠管理费。

  • 高危信号
    ✅ 产品结构复杂,普通投资者难以理解;
    ✅ 合同中出现“无限连带责任”“补仓条款”等字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关联交易:自融自担基金

  • 特征
    管理人将资金投向自家控制的空壳公司或高风险项目,左手倒右手。

  • 案例
    某地产集团旗下私募基金募资8亿,全部用于输血母公司濒临烂尾的楼盘,最终资金链断裂,投资者维权无门。

  • 高危信号
    ✅ 基金投向与管理人关联企业高度重合;
    ✅ 项目方资质差(如成立时间短、无实际业务)。

5. 黑箱操作:非标债权基金

  • 特征
    投资非标资产(如应收账款、金交所定融),流动性极差,违约后难以追偿。

  • 案例
    2023年某私募发行“政信定融基金”募资3亿,因地方城投债务暴雷,投资者3年未收回一分钱。

  • 高危信号
    ✅ 底层资产为地方城投、房地产等高风险非标债权;
    ✅ 合同约定“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中途无法退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李迈律师教你

  1. 查底牌:验证管理人资质

    • 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核查私募牌照;

    • 警惕“失联机构”“异常经营”提示(2023年已有2300家私募被注销)。

  2. 破幻觉:警惕“保本话术”

    • 私募基金禁止承诺保本,若销售宣称“稳赚不赔”,立即拉黑;

    • 收益率超过8%的股权基金、超过6%的固收基金,务必警惕。

  3. 留证据:死磕合同细节

    • 要求逐条解释“投资范围”“风控措施”“退出方式”;

    • 若合同出现“抽屉协议”“补充条款”,务必录音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如果踩雷了,怎么办?

  1. 立即行动:

    • 收集证据:合同、转账记录、销售人员承诺录音;

    • 向基金业协会投诉。

  2. 抱团维权:

    • 联合其他投资者委托律师,提起集体诉讼;

    • 2023年北京某私募暴雷案中,集体诉讼帮助投资者追回30%本金。

  3. 降低损失:

    • 若基金仍有残值,申请财产保全冻结管理人资产;

    • 警惕“以债换股”“延期兑付”等二次收割套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私募基金不是富豪的“专属游戏”,普通人也可能一脚踩进深渊。记住:你贪的是收益,别人要的是你的本金。投资前多一份警惕,暴雷时少一场悲剧。

法律依据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第15条(禁止保本保收益)
《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192条(集资诈骗罪)

转发提醒身边人:远离高危私募,守住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