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苏联早在战后时期就开始走上了改革之路。
在总结卫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苏联人对国防建设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

卫国战争
能成为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其中之一,苏联的实力自然不言而喻,可到底有多辉煌?还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
毫不夸张地说,苏联在全盛时期的影响力几乎让整个世界为之撼动,甚至在一些领域对比起美国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
苏联缘何能成为超级大国?光靠着广袤的国土面积显然不现实,大力改进技术装备才是关键。
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显然击垮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日本已然成为热锅上的蚂蚁,但苏联也有些惶恐。
其实早在1943年苏联就走上了研发原子弹的道路,直到六年后才成功进行了原子弹上首次试验。

苏联的核弹研究由伊戈尔·库尔恰托夫(Igor Kurchatov)领导的苏联核物理学家团队负责
看着缓缓升起的蘑菇云,苏联人信心倍增,进入冷战时期后,苏联人又先一步赶在美国之前爆炸了氢弹。
苏联十年磨一剑,虽然尚且难与美国匹敌,但就原子弹而言,他们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原子弹是底气,但强大的军队才是战场上攻坚克难的利器。
纳粹德军让苏军元气大伤,一直到二战后期苏联也只有海陆空三军,但度过几十年平静时光的美国却在此期间组建了战略轰炸航空兵等部队。

为了在和老美的交锋中尽量抢占主动权,苏联开始适应新的军事形势,不仅把国土防空军改编成独立的军种,还装备了最先进的超音速截击机和防空火箭。
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到1952年年底,全新的军队横空出世,尤其是空军力量的武装比重还实现了翻倍。

赫鲁晓夫上台后,他虽然极其反对斯大林,但在发展方面却接过了斯大林的接力棒,提出了“火箭核战略”——只准备打核大战,否认常规战争和局部战争的可能性。
一番推动下来效果立竿见影,火箭核武器的生产产量一路飙升,并且各军种开始普遍装备火箭武器,作战实力大大增强。

2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上台初期的政策,为苏联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强大的武器可以为国家保驾护航,然而苏联是什么时候进入所谓的“全盛时期”的呢?
大约是六十年代之后,苏联利用几年的时间进行布局,当进入七十年代后,趁着美国深陷越战窘境,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集团就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
要充分发挥原来的优势,积极推动火箭核武器的发展,但也不能一味地盯着核战争不放,提出了“既打核战争,又打常规战争”的准备。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指出,苏联当时的洲际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只有510件,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实在黯然失色。
可仅仅六年的时间,到1970年苏联就在数量上完成了弯道超车。

苏联发展的速度即便让美国看了都感到震撼,尤其是1975年横空出世的分导多弹头导弹,在西方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们保守估计,苏联生产的SS-19导弹的命中率已经和美国的洲际导弹旗鼓相当。

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也不得不放下高傲的姿态,他们通过特情打探到苏联的消息,可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从1974年开始到1982年,苏联生产了6000多架战术作战飞机,54000辆装甲车,13000多门火炮和火箭发射器。

可反观美国的,这么多年不断干涉他国事务,换来了什么?
同样的时间段,美国只生产了3000多架战术飞机,11200辆装甲车和950门大炮及火箭发射器,和苏联相比明显处于下风。

在苏军高层的号召下,苏联军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下导弹和舰队,海上和空中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加强。
当大量的核潜艇走入军队,当舰艇的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航空母舰横空出世的时候,苏联打造的进攻性远洋海军已经让西方阵营闻风丧胆,海上霸权再也不是美国的一言堂。

苏联人骄傲地表示道,十年的时间里,苏军的装备更新了一批又一批,不仅更换了二至三代火箭,还升级了大部分作战飞机。
如今苏军的空军已经全面覆盖了超音速、全天候的导弹飞机,别说对比老美一个国家,就是和整个北约相比也毫不逊色。

美国联合西方国家组建北约,而苏联也成立了华约,可老美和苏联的“队友”则大相径庭,与其说是北约和华约的对抗,倒不如说是苏联凭一己之力对抗北约,独自“扛着”华约往前走。

苏联的军事力量为何能实现弯道超车?美国的“多管闲事”诚然错付了发展的大好时间,可苏联的成功又何尝是一蹴而就!
据统计,苏联的军费开足足比美国还要高出一倍。
1970年苏联的国防费用占比国民收入为20%,但到了1980年,这一占比已经上升到了25%,反观美国,十年的时间里一直维持在10%左右。

强大的军事实力让苏联的野心不断壮大,从七十年代下半期开始,苏联就把手也伸向了中东乃至非洲。
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苏联向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南也门和阿富汗等国家扩张。

苏军入侵阿富汗
3
但强大的军事背后,确实经济发展的一再羸弱,这也是为何苏联最终走向解体的关键原因。
从斯大林时期开始,经济困难一直都是困扰苏联发展的难题,但至少苏联的经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增长率还能达到了两位数,可进入七十年代,平均增长率甚至都不到6%。

苏联的领导人当然也想过补救措施,打算以农业为突破口,展开巨额投资,可农业就像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每年依旧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
七十年代中后期每年进口的数字还不会让苏联为之恐惧,大约有1000万吨左右。

可进入八十年代,这一数字几乎翻了三倍还要多!
此时苏联独木难支,早已无法继续保持过去既增加军备又想提高人民生活的经济政策了。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拿每人平均一年的肉食消费量来说明苏联的肉食生活水平的话,那么苏联是东欧国家中水平最低的。

同样都是东欧国家,其他国家在进步,唯独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自1975年以来只停留在57公斤的水平上。
苏联这棵参天大树,在华丽的外表背后却已经只剩下了被虫子吃空了身体。

长期推行的高度集权制度让各种政策的推行举步维艰,僵化的推进过程和让人不敢恭维的效率成了压垮苏联的一座大山。
内部的官员们能挺身而出的屈指可数,腐败问题横生,滥用职权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社会各界纷纷出现不满的声音。

高举发展经济的大旗,但经济却没能搞上去,尤其是民生问题更是一塌糊涂。
随着腐败问题和上层精英的蜕变,苏联的解体已经成为必然。

结语
三十多年以来,谈及苏联过往的历史,无人不为之唏嘘。
我们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可为什么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我们欣欣向荣,可苏联却轰然倒塌?

其实我们曾经也效仿过苏联的体制,但在长期的探索中却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特色道路。
直至今日,不论是之前的苏联还是当下的俄罗斯,他们都是咱们的一面镜子,因此更应该在反思中寻求进步,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参考资料:
[1]滕泽宇.铁幕的彼方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J].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21,(03):81-99.

[1]林超.20世纪20年代苏联军事改革研究[D].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2023.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