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改变。”这句话,是三星已过世的掌门人李健熙的名言。在三星,这句话的地位相当于那句“不要问这个国家能为你做什么”对于美国人的意义。

这两天,三星太子爷李在镕,也就是李健熙的儿子,正在中国访问。这是他被韩国法院宣布无罪后的首次出访,也是他在"生死存亡"宣言后的首次海外行动。在专程拜会小米董事长雷军时,他又搬出了这句名言,弄得在场的翻译愣了5秒钟才反应过来。雷军闻言大笑:"我们中国人讲究摸着石头过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在镕又搬出老爷子这句家训,其实也说明了三星现在深陷在何种危机之中。

三星,相当于韩国的第二政府。李在镕在韩国的影响力,不比韩国总统差多少。他这次“折节”来华向雷军示好,接下来还要见比亚迪的王传福,表面上是探讨智能手机、汽车芯片等合作,但背后是不得不为之的苦衷。

上次雷军和三星发生关系,是几年前小米高管得罪了三星高管,从而导致三星打算对小米断供芯片。据说雷军飞到深圳,在和三星高管喝了5瓶红酒之后,三星才同意向小米恢复芯片供应。

三星曾是全球手机霸主,但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份额已跌至不足1%。高端市场,三星受到苹果、华为挤压,中低端市场被中国品牌蚕食。此外在存储芯片(DRAM/NAND)领域,中国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正加速技术突破,威胁三星的定价权。电动车市场,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崛起让三星的电池、车用芯片业务面临更激烈竞争。不夸张地说,三星已经到了由盛转衰的临界点。

在韩国,三星的GDP占比高达20%,其影响力远超普通企业。此次访华,李在镕不仅代表三星,某种程度上也是韩国政府对华经济政策的延伸——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崛起,韩国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合作空间。

大家都知道,韩国人很骄傲。他们对中国人常怀有一种奇特的优越感,这份骄傲由来已久。这也不奇怪,毕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韩国人在很多领域都是领先于中国的。这种数十年来积淀的心理优势,短期内难以消散。

但形势比人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工业制造的恐怖实力,正在以各种方式被世界感知。韩国离中国很近,这一点,韩国人比别人更清楚。

2023年,韩国对华贸易收支逆差约为100亿美元,这是韩国对华贸易收支31年来首次转入逆差。这正是中国制造业从量变到质变的缩影。

自1992年中韩建交并开始正式编列双边贸易数据以来,中国仅在第一年出现10亿美元对韩贸易顺差,此后一直是韩方贸易顺差。在2003年至2018年长达16年时间里更为突出。在这16年里,除2008年,中国都位列“韩方贸易顺差最大的主要贸易对象”首位。2018年,中国更是占据韩国总贸易顺差的80%。

在逆差的背后,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崛起。

在推进制造业转型过程中,中国产品自给率稳步提升,很多高利润的高科技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像半导体、汽车等高科技产品多已实现自产自足,并且产品质量并不输于韩国制造,有些甚至要优于韩国产品。三星手机和现代汽车,算是韩国工业品的代表,但在中国市场上,他们已经难觅踪影。

另一方面,很多中国产品却深受韩国人欢迎。比如原先被现代汽车基本垄断的新能源公交车,现在韩国路上跑的新能源公交车有1/3是比亚迪。在韩国昔日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液晶面板、智能手机等领域,如今都能找到中国企业的存在感。

为啥写这么多韩国的情况,因为韩国这个国家很特殊,它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以前,煤矿经常发生毒气泄漏事件。后来人们发现金丝雀对毒气变化相当敏感,于是便会在挖矿作业时带着鸟笼下坑,一旦金丝雀出现异常反应,便可预知危险。在现代,出口占GDP比重达50%左右的韩国,也被经济学家视为全球经济的“金丝雀”。每当全球经济出现危机时,韩国就会率先发出警报。

这一次,三星向小米的示好甚至是低头,可以说是韩国人又一次在向世界拉响警报。不过,这一次,他们预警的是中国的恐怖工业实力。

这不是无脑吹捧,是有详实数据和我的亲身体验的。

一个冷知识是,2023年,中国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G7国家的总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年初,纽约时报发了一篇论述“中美工业战”的文章。作者可不是普通人,而是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主席阿特金森。此君属于美国最高等级智囊,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美国主流观点。

这篇文章列举了中国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行业的诸多成就,包括:建筑工程、造船、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动能电池和储能、军事部件、无人机、水力发电、港口和港口运营、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飞行汽车(无人机式)、稀土开采和加工、数字基础设施(5G/6G)、高铁、先进材料。

足足十五个行业。

按联合国工业局预测,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将从2000年的6%提升到2030年的45%,比中国当前33%又提升一大截。而美国将从2000年占全球25%降低到2030的11%。美国的制造业规模从中国的4倍降为1/4,这仅仅只需要30年。

阿特金森在回顾历史时指出,自独立战争以来的两百多年间,美国总能在战争爆发时以压倒性的工业生产力作出回应。但今天,这个工业巨人第一次遇到了能够在生产力上超越它的对手——中国。

讽刺的是,这个局面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正是美国自己酿就的苦酒。冷战结束后,美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将"利润最大化"演绎到了极致。与此同时,持续高估的汇率逐渐侵蚀着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数亿劳动力融入全球市场,源源不断地输出物美价廉的工业品。美国消费者享受着来自东方的廉价商品,却未曾察觉本土的工厂正在一家家关闭。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他的成名作《乡下人的悲歌》中描绘的"铁锈地带",正是这场产业大迁徙留下的伤痕。

历史总是充满这样的吊诡:当美国资本在全球所向披靡时,其工业根基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

特朗普说要让制造业回流,但谈何容易。在中国有成功办厂经验、也大大受惠于这一点的马斯克多次强调,中国的优势不仅仅是成本低,更重要的是高效的产业链、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快速的执行力。这些优势,是美国短期内难以追赶的。

再说我一些个人的观察。

2023年,我到位于多伦多地区的一家加拿大顶尖制造业工厂参观。这家在美国市场占有率前三的企业,工厂里的景象却与我的预期大相径庭——生产线上随处可见手工操作的工序,关键电子元器件相当部分都来源于苏州无锡,办公区域堆满纸质文件,数字化程度甚至不及中国十年前的水平。

巧的是,2021年,我参观过位于苏州的扫地机器人公司科沃斯,和创始人钱东奇畅谈了两个小时,并参观了生产车间。科沃斯和这家加拿大企业虽然赛道不尽相同,但也有很多相似性,所以有很多可比性。科沃斯的车间给我的感觉是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工人的素质很高,产品科技含量很高。钱东奇的经历、视野和对技术迭代的执着追求,也远超加拿大同行。

同样的制造业,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这背后的差异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差距。

仔细想想,这种差距其实特别能说明问题。加拿大或者说很多西方的企业,靠着祖上积累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份额,在舒适区里过得挺滋润。而中国的制造业则像丛林里的野兽,每天都在为生存而战,卷生卷死,逼着自己不断进化。现在的中国制造早就不是靠廉价劳动力取胜了,我们在自动化、供应链这些硬核实力上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这种在残酷竞争中磨炼出来的战斗力,才是让西方企业真正感到压力的地方。说到底,安逸环境培养不出真正的强者,而西方人,安逸太久了。

说到这个,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国内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往美英加澳跑了。除了众所周知的学费贵、回国难进体制这些原因,我跟一个985物理系的教授也聊过这事。他告诉我,现在中国的科研水平早就今非昔比了。这些年砸钱引进国际大牛、培养本土人才,已经在开花结果。而且国内高校现在太有钱了,实验室设备比很多国外名校还壕,成果出得越来越多,发顶级论文跟下饺子似的。他们系里最牛的那些保研生,现在都是首选清北和华五,去国外留学的比2019年之前少了很多。

说起来也有意思,经过几十年埋头苦干,中国经济和科技硬实力已经让很多外国人坐立不安,但是我们自己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越来越卷的工作环境,不忍多看的工资条,和农民养老金每月只加20块的新闻,这种国强我穷的撕裂感就特别扎心。

为啥中国工业的这些牛逼成绩,转化不成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呢?

这一点特别魔幻,特别让人想不通。

这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已经把降龙十八掌练到极致,可经脉里的内力就是运转不畅。比起让外国人“惊呼”,我们自己更该思考的是——怎么让这些震撼世界的工业实力,变成每个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中国光伏产业垄断全球80%市场,利润率却不到5%;手机厂商把苹果三星逼到墙角,自己利润还没人家零头多。虽然中国在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整体产业结构仍以中低端制造为主,企业利润率有限,工资增长空间受限。另外,很多企业通过外包、劳务派遣等方式降低用工成本,导致普通劳动者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不过,已经隐隐看到转折点了。

在一些"黑灯工厂"里90后工程师月薪2万起步,宁德时代招硕士生开价比银行还高。这说明只要站上产业链顶端,高工资自然水到渠成。

不过,分钱是最难的。从人性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多出力,自己多拿钱。但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最忌讳杀鸡取卵,韭菜连根割。

现在最该做的是把制造业升级的红利直接塞进老百姓口袋,不要都不行。

比如,可以用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薪,企业加薪10%的话,可以减税5%或更多。这样一来,每个聪明的老板都愿意给员工加薪。比如,可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减少家庭在这些领域的支出负担,提升消费信心。再比如,可以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改造小农经济,让农民不再是产业链末端的原料提供者,而是成为"农业工业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政府应该鼓励农民把5G基站、物联网、AI算法这些"工业武器"变成新农具,就像广东徐闻菠萝果农通过直播,把菠萝卖到世界各地,以及生产出各种预制菜产品增值,从而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只有当农民成为工业化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他们的收入增长才能与中国制造升级形成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

当然了,如果现在就砸出一笔钱,把农民养老金从一个月200块,增加到1000块,农民和经济都会受惠——到那时,一亿多农村老人的消费力,会让乡镇的餐馆、服装店、家电卖场立马多出至少上千万个就业岗位。这样一来,何愁乡村经济无法振兴?

这些措施需要顶层设计与财政支持配合,但一旦落地,其乘数效应将不可估量。

中国现在缺的不是赚钱能力,而是分钱智慧。

韩国靠半导体发财时搞了新村运动,德国工业4.0带着职业培训体系起飞,中国制造这艘巨轮,也是时候把船舱里的财富搬出来给所有划船的人了。当工厂小妹外卖小哥的工资追上公务员,当种地大爷的养老金够买智能手机,那时候才真叫"厉害了我的国"!

如何破局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难题?哪些行业可以给普通人带来更多财富机会?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在那里,我们会对以上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

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