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网财经报道,3月13日,西非内陆国家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陷入一场能源震荡。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亚尼签署紧急政令,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津德尔炼油厂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国籍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并查封炼油厂账户。同日,尼日尔旅游部以“歧视性经营”为由,吊销了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炼油厂(资料图)

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大趋势下,国际合作本应是互利共赢的好事。可最近尼日尔军政府对中国投资项目的一系列无理操作,却让我们感觉到无奈,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想干些什么,尼日尔在非洲大陆中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穷得叮当响,是世界上科技变化最慢的国家之一。当年,中石油就跑到这地方搞投资,一待就是 22 年。那环境,地面温度能飙到 50 多摄氏度还有很多的传染病,各种设施几乎为零,交通、通信啥都不行。

从2003年开始,中企就深度参与尼日尔能源开发,在最艰难、最不被看好的时期,中国人扛着钻井设备、顶着沙漠高温,在尼日尔这片沙土地上找油、探井、建厂。中石油投资建设的津德尔炼油厂、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几乎构成了该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骨架。从上游勘探到中游运输、再到下游炼化,中国提供的不只是资金和设备,更是一整套技术和管理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让尼日尔成为了石油出口国,也直接拉动了当地GDP的增长,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这事得从去年7月说起,军政府夺权后,国库穷得见底,求着中石油签了4亿美元救命贷款。结果今年3月还款日到了,他们反手掏出《劳动法》,说中国高管工资超标。合同里白纸黑字的薪资标准,突然就成了罪状?更离谱的是,他们冻结中石油控股的津德尔炼油厂账户,吊销中国酒店执照,这哪是执法,分明是明抢!要知道当年签合同时,军政府高层还拍胸脯保证"中尼合作牢不可破",如今翻脸速度比撒哈拉沙尘暴还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非投资(资料图)

尽管中石油官方暂未正式置评,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批评此为“变相勒索”。数据显示,2023年西非政变国家对华债务违约率达47%,远超非洲均值。此次事件暴露中国在非投资面临政权更迭、资源绑架等系统性风险,铀矿供应(占中国进口12%)、石油资产安全等问题亟待破局。目前,国际评级机构警告尼日尔或面临外资撤离的多米诺效应。中国学界呼吁调整海外策略,包括强化非官方安保力量、探索“资源-安全”联动机制,以应对非洲地缘政治新变局。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尼贸易额约6.7亿美元,94%为原油进口。尼日尔军政府则宣称要“审查所有不平等条约”。法国《世界报》分析认为,俄方可能试图介入石油出口,但缺乏相应技术和资金支持。此事件暴露出三个关键风险点:1. 政权更迭风险:非洲萨赫勒地带2010年以来已发生9次政变;2. 债务链脆弱性: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2024年到期债务达1400亿美元;3. 大国代理人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日尔民众(资料图)

尼日尔石油从开采到运输都离不开中石油的参与,军政府没有独立维持整个石油出口体系的能力。至于像铀矿一样,寻找其他合作伙伴恢复运行,更是无从谈起。军政府现在不太可能与美法恢复合作,重新迎回两国军队,俄罗斯虽有能力帮忙,可碍于中俄关系,俄方不太可能接这个“烫手山芋”。这场博弈最终或将以军政府权衡利弊后的妥协收场,毕竟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务实合作远比政治姿态更能保障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