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已经因为长江和记与贝莱德集团之间的港口交易向李嘉诚发出了5次喊话,面对各方的指责,李嘉诚终于不再沉默了。
处于李嘉诚控制下的长江和记公布了自家的一组数据试图替李嘉诚与长江和记“叫屈”,然而李嘉诚的这些举动终究是徒劳的,看来,李嘉诚和长江和记内部的某些人的确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据报道,近日,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财务数据显示,长和2024年总收入约4766.82亿港元,同比增长3.28%;股东应占净利润约170.88亿港元,同比减少27.29%;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约1251.08亿港元,同比减少1.73%。此前,长和公告称,已与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就交易初步基本条款达成原则性协议。长和拟向该财团全数出售持有的和记港口控股(HPHS)及和记港口集团控股(HPGHL)股权,二者合计控制着和记港口集团80%的全球权益。

巴拿马港口(资料图)
据金融界报道,近日,香港《大公报》发布题为《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的评论文章,文章提到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对于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利益的商家企业,不仅其合法权益会受到法律的严格保障,社会还将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营商空间和发展机遇。反之,对于那些轻视法律、作出损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行为的实体及个人,其道路只会越走越窄。商业决策若只求一己之私、漠视国家利益,那么无论其算计多精、利润多丰,与遭到国人唾弃、背负“卖国”骂名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已露出遏制中国的獠牙。路透社消息显示,特朗普签署命令,未来美国将对所有停靠本国港口的中国籍船只,甚至在中国注册和制造的船只征收高额费用。李嘉诚在如此敏感时刻,将巴拿马运河周边两个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无论他如何定义这笔交易,这些港口日后大概率会沦为特朗普政府反华的“工具”。

巴拿马港口(资料图)
目前,长和与贝莱德已签署原则性协议,巴拿马港口交易的最终文件预计在4月2日前完成签署。但协议落笔远非终点,交易需跨越三大核心关卡。交易涉及23个国家,需通过欧盟、美国等12个司法管辖区的反垄断审查。贝莱德因持有马士基12%股份,且与地中海航运关联企业TiL存在利益纽带,被质疑可能通过港口与航运公司“协同定价”,构成垂直垄断,若欧盟认定其垄断风险,交易或遭直接否决。
巴拿马运河是中国对美贸易的“生命线”,其21.4%的过境货物是来自于中国的。若美国成功掌控了运河港口,就等于捏住了中国外贸的“七寸”——加征运费、拖延船期、甚至断供,都有可能成为中美博弈的筹码。李嘉诚做的这笔交易,究竟是在商业套现,还是要将国家利益拱手送人?

巴拿马运河港口(资料图)
这场围绕李嘉诚的风波既是商业与政治的碰撞,也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叙事的较量。官方五次喊话的“软硬兼施”折射出官方对资本外流的隐忧;而李嘉诚的数据反击则暴露了全球化时代企业家的身份困境。当“商人无祖国”遭遇“民族大义”的拷问,李嘉诚该怎么挣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