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春分刚过,清明将至,
春耕是田间地头的“主旋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单产提升成为农业的关键词。
解决农业的很多问题,提升单产是基本出路。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混搭”上物联网、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催生了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各地集成创新了一批高产技术模式,示范点平均增产都在10%以上,广州在这方面也不落后,一起看看广州那些亮点频出的现代农场吧!
中科院伏羲农场(广州增城)
3月14日上午,广州市2025年春耕生产现场会举行了中国科学院伏羲农场(广州增城)、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南方水田智能农机测试基地、中国科学院伏羲农场指挥中心(广州增城)等3个牌匾的揭牌仪式,标志着中国科学院伏羲农场正式入驻华南地区。
“伏羲农场”是技术集成创新体系的构建,旨在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四多四少“问题,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和产业体系。
“伏羲农场”理想的基础建设要求为:在万亩级连片耕地周围建立“三室两厅、三库一塔”的基础功能模块,即“测土实验室、育种实验室、农机实验室、科技厅、指挥中心厅,农机库、农资库、粮库、烘干塔”,形成适应不同地域的“良种测试筛选—土壤信息监测—装备统一调度—数据迅速融合—决策即时执行”一体化的智慧农业单一节点。
中科院伏羲农场(广州增城)
在空间规划上
正体现了上述建设要求

图:中国科学院伏羲农村(增城)空间示意图
“我们希望聚集中国科学院多个学科的力量,将相关的科技成果聚集成一个方案,形成系统的解决思路,打破传统农业单点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通过收集海量数据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成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华南地区建设的第一个伏羲农场在增城,未来力争将增城打造成为中国科学院布局华南地区智慧农业发展的桥头堡。
全国首个无人农场
早在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就带领团队,依托AI、无人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在广州增城建设了全国首个“无人农场”。经过6年的发展,穗版“无人农场”已推广至全国16个省(区、市)。
“无人农场”有四大关键技术。
1
依靠“星机地”数字化感知作物长势:
卫星总览耕种面积,无人机巡视片区长势,地面仪器精确收集具体作物信息,妥妥农业版的“空天一体。”

2
智能化决策
无人机收集高清地图和水稻长势图,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农田信息,“因势施肥”,智能控制施肥量,避免肥力浪费和人为判断导致的烧苗、肥力不足现象发生。

3
精细化 无人化作业
北斗导航系统+L2级别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管理者只需通过地图动动手,就可完成春耕。

4
智慧化管理 平台云管控
农情监测站、物联网虫情测报灯、便携式智能虫灯、AR眼睛等硬件在云管控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对农田点线面的全面检测,及时针对气象信息、土壤信息、病虫害信息实现自动化灌溉和病虫害防治。

以产量为例,2021年,在增城“无人农场”种的优质丝苗米“十九香”平均亩产量达到662.29公斤,而增城当地的一般种植平均亩产为500公斤,“无人农场”的产量高出了32%。
罗锡文院士介绍:“自2019年在广州增城建设首个‘无人农场’,目前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了30多个‘无人农场’,面积超过1万亩,种植的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我国在‘无人农场’领域的实践最多,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当古老的农业遇上高科技,种地也能变得赛博朋克。相信在更多新技术、新体系加持下的农业,能让我们更好地端稳手中的饭碗!
资料参考:广州日报数字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科学院院刊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