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淳口镇农大社区炭冲组热闹非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仿佛过年一般。全村人几乎都聚集在村口,翘首以盼一位流浪多年终得归家的老人。

这位老人名叫朱书亮,曾是一位退役军人。30年前,因种种原因他走失流浪,最后来到桂林,并在当地得到了安置。如今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帮老人找到了亲人并护送其回家。

老人的亲人们说,这么隆重的欢迎仪式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漂泊多年的亲人归家,更是为了向桂林市救助管理站以及所有帮助过老人的桂林人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

锣鼓喧天迎“亲人”

25日下午,当长沙市救助管理站的专车刚开进炭冲组,等候已久的人群即刻围了上来。车门一打开,朱书亮老人的面容映入眼帘,他的儿子、儿媳泪如雨下,他们一边搀扶老人下车,一边哽咽着喊道:“爸爸,您终于回来了。”“爸爸,这30年您去哪里了?”

朱书亮老人显然被这盛大的迎接场面所震撼,一时语塞,只是腼腆地笑着点头。

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也被这热烈的迎接仪式所感动。老人的家门口被红色气球拱门装饰得喜气洋洋,拱门上张贴着一副对联:“疾病无情致父离家出走三十载,人间有爱感党施恩收容近七春”,横批是“衷心感谢桂林救助管理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内人头攒动,亲戚、战友、乡邻纷纷前来探望。朱书亮的儿子、儿媳一边安顿老人,一边跟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并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老人的照顾。朱书亮的侄儿朱霞竹介绍,朱书亮是一位退役军人,曾获得过3次嘉奖。1979年因意外摔伤导致神志不清,后遭遇婚姻变故,独自出走,1995年家人便失去了他的消息。多年来,家人从没放弃寻找,但始终杳无音信。

朱霞竹感慨地说,这次老人能够回家,多亏了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他们迎回的不仅是朱书亮老人,更是以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为代表的桂林“亲人”。

老人舍不得与桂林“亲人”分别

“当时我接到村里让我认人的消息时,我第一个反应是不敢相信。”朱霞竹回忆道。当他看到照片后,立刻确认了这就是叔父。“我认得他脸上的伤疤,还有那眉眼,跟我们家族的人一模一样。”全家得知叔父在桂林过得很好,都决定要感谢桂林的好心人。

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说,朱书亮老人是7年前来到救助管理站的,当时老人正在流浪,被叠彩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发现后报告市救助站。尽管老人有强烈的回家愿望,但无法说清具体家庭住址。救助站一边照料老人,一边帮他寻亲。后来按照落户安置政策,老人落户桂林,一直生活在桂林市福利院。随着寻亲技术的发展和“再寻亲”工作的启动,老人的身份信息今年有了新进展。经过DNA技术比对,救助站帮老人找到了多位疑似亲属,其中一位就是朱霞竹,之后就有了认亲等一系列核实工作。

朱书亮的儿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他一直搀扶着爸爸默默擦眼泪。老人离家时儿子尚小,如今已经结婚,还育有一儿一女。儿媳和孙子孙女虽然都没见过老人,但亲情血脉相连。第一次见面,一家人就紧紧相拥,泪如雨下。儿媳仔细询问老人在桂林的生活情况,问他喜欢吃什么口味的菜,平时喜欢干什么,她将这些情况一一记在心里,“以后我们会好好照顾爸爸。”特意赶来的老战友们还给老人制作了欢迎回家的横幅,他们都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老人顺利回家。

分别时,朱书亮老人见桂林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要离开,也起身跟着要走,“他是把你们当亲人了,要跟着你们回家。”朱霞竹感慨说,可见桂林人把叔父照顾得很好。

两封感谢信满载感激情

早在确认老人身份时,朱霞竹就写了一封感谢信,讲述了老人的生平和出走情况,并感谢桂林市救助站的关怀。老人回到浏阳市安顿好后,老人的儿子朱立志又写了一封感谢信,连夜发给桂林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信中,他感谢了桂林市救助站、长沙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帮忙寻亲的好心人和公安干警,并表示这份恩情“朱家世代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朱霞竹觉得这些还不够,当看到老人把桂林人当作亲人后,他和堂弟堂弟媳由衷地感慨:“多亏了桂林人的帮助才有老人的今天。”他们表示,无论是第一个发现老人在桂林流浪的叠彩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还是桂林市救助站、桂林市福利院、公安部门,都是他们一辈子的恩人,“我还想写一封感谢信,我想把我叔父回家的故事都写出来,也把对每一个人的感谢写出来。”

看到老人一家团聚,桂林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由衷地高兴,他们说,回家只是团圆的开始,希望老人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度晚年。正如老人儿子朱立志在感谢信中所说:“愿天下无失散,愿每个家庭都能团圆。”这也是救助工作的意义,更是每一位救助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来源 | 桂林晚报(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蔡海雁)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