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江苏大地各种花卉次第开放,梅花、玉兰花、樱花、桃花、海棠……江苏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赏花季”。这么多花卉里,油菜花(简称“菜花”)可能是最“卑微”的,但同时又是最为普及的。不消说兴化千垛、高淳慢城这几处全国著名的“菜花观赏胜地”,就是在这个春风和煦的时光里,随便走进苏南、苏中、苏北某地的农村地头,你都能观赏到满地金黄,遍野黄花。
其实,在令人炫目的“花国”中,小小的菜花也同样拥有漫长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记者采访了对花卉文化颇有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俞香顺教授,听他讲述在江苏地方文化中,小小的油菜花结出的浪漫故事。

小小的油菜花。视觉中国 供图 油菜花,顾名思义就是油菜的花。油菜,别名芸薹,在植物学上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花朵为黄色,在我国栽培比较普遍,以长江流域为多。油菜有食用价值,可作蔬菜,《本草纲目》记载:“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芸薹之得名即源于此。油菜还具有药用价值,这在南朝时期南京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即有记载。自然,油菜最为我们熟悉的,还是它的经济作物价值,可以榨油。农业社会里,菜花具有物候意义,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就有菜花的一席之地:“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
俞香顺告诉记者,菜花最早出现在诗人笔下,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苏州人张翰的《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黄华”意即“黄花”。有学者认为,张翰所写的“黄花”是菊花,但袁枚、洪亮吉等清代学者都认为诗中既然提到了“暮春”,那这“黄华”应该就是油菜花。也就是说,张翰的《杂诗》可能是目前见到最早写油菜花的诗作。

春到江南,菜花盛开。视觉中国 供图 唐宋时期,菜花只是普通的诗歌意象,在诗句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较为知名的有刘禹锡的“桃花净尽菜花开”(《再游玄都观》)、温庭筠的“平野菜花春”(《宿沣曲僧舍》)。南宋时,油菜在江南已有种植。早春时节,金色的油菜花和黄色的蝴蝶搭配在一起,成为春天农村比较常见的意象,因此催生了这些名句——“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苏州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急走追黄蝶 元代以后,随着菜籽油的普遍应用,油菜也在江苏地区被广泛种植,当然,油菜也能够食用,但主要用途就是榨油。菜籽油不但能够食用,也能用来燃灯照明。而且,油菜的生长对土壤、地形的要求较低,几乎是不择地而生,生长期内较易管理。当然,油菜的普种应该跟南方稻作制度有关,水稻、油菜的生长期正好错开,利于农民种植。
俞香顺介绍,这种种因素,导致了菜花地位在明代以后大幅上升。菜花的审美价值被发现,开始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微物”上升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与题材,关于菜花题材的文学作品数量激增,人们在春天里踏青赏菜花蔚然成风,油菜花成为春天重要的象征之一。

孩子们在油菜花丛中嬉戏。 赵亚玲 摄 明代开始,关于菜花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比如于谦《暮春》:“群芳俱零落,只有菜花黄”;王阳明《和董罗石菜花韵》:“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鸪声里又春深。闾阎正苦饥民色,畎亩常怀老圃心”;清朝乾隆皇帝的乾隆《菜花》诗:“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清代诗人查慎行《花朝晴示僧道楷》:“老来不喜闲桃李,别约山僧看菜花”等。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几位,油菜花还有不少“名人粉丝”。俞香顺告诉记者,清代,江宁织造曹氏家族长期在江苏生活。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盐漕监察御史等,他当官的地方,都是油菜花繁盛之区。在他的《楝亭诗钞》中,有不少诗是描写菜花的,比如卷二的《菜花歌》:“吴中菜花天下无,平畴照耀黄金铺。朝阳夕阳几百里,惟剩白水连青芜……”;卷三的《雨过沧浪亭,迟悔庵先生不至,和壁间漫堂中丞韵》云:“士女闲抛寒食过,郎官游及菜花开”;卷三的《题萧灵曦临清阁图》其三:“畅好扬州看菜花”等,描述了苏州、扬州、丹阳等地的菜花。

和煦的春风里,人们踏青观赏油菜花。 赵亚玲 摄 可能是受到祖父的影响,曹雪芹也很喜欢菜花,这位出生于南京的伟大文豪将小小的菜花写进了《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写道,大观园的稻香村“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俞香顺介绍,清代出生于江苏的著名作家中,还有一位生于如皋的著名文人李渔。他同样也是一位“菜花迷”。他的诗作词作中常常写到菜花,如“菜花千万顷,熏透满路衣冠”(《好时光》);“蜂蝶一齐忙,生恐无香,名园从此让村庄。万顷菜花黄不了,人在中央”(《浪淘沙》)等。在代表作《闲情偶寄》中,李渔将菜花和其他传统的草本观赏花卉相提并论:“园圃种植之花,自数朵以至数十百朵而止矣,有至盈阡溢亩,令人一望无际者哉?曰:无之。无则当推菜花为盛矣。一气初盈,万花齐发,青畴白壤,悉变黄金,不诚洋洋乎大观也哉!当是时也,呼朋拉友,散步芳塍,香风导酒客寻帘,锦蝶与游人争路,郊畦之乐,什佰园亭,惟菜花之开,是其候也。”

《红楼梦》里的稻香村,春天时田野里也种了油菜花。 李渔的这段文字,生动写出了明清时代人们结伴游赏油菜花的风俗,这一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康熙、乾隆这对祖孙皇帝来到江南时,都热衷于观赏油菜花。《清稗类钞》中说,康熙来到当时还属于江苏的松江府时,当地农民以菜花与紫荷相间排列出“万寿无疆”四字,康熙“登高望之,灿然分明,顾而大乐”。俞香顺说,清代皇帝喜欢油菜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菜花的颜色是黄色,而在清代黄色是尊贵之色,皇帝的朝服即主要采用“明黄”之色,“正黄旗”亦为八旗之一。
在民间,春天踏春赏油菜花更是蔚然成风,特别是在苏州。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中有“春时菜花及盛,暖风烂漫,一望黄金。到处酒炉茶幔,款留游客。寻访选胜之子,招邀步屜,于于来前,莫不流连忘返”,对苏州人观赏油菜花的民俗写得极其生动。

《清嘉录》 清代的苏州有两处看菜花的佳地,一名“北园”,一名“南园”,分别是阊门内和书院巷两处由名园沦为菜地的遗址,每到三月,开满油菜花,遍地金黄,煞是好看。记录清代苏州风情的顾禄《清嘉录》卷三中写道:“南园、北园,菜花遍放,而北园为尤盛,暖风烂漫,一望黄金。到处皆绞缚芦棚,安排酒炉、茶桌,以迎游冶。”诗人蔡云《吴歈》中有这样一首:“北园看了菜花回,又早春残设饯杯。此日无钱能醉酒,半瓶艳色倒玫瑰。”俞香顺说,从这些诗句和记载可以看出,清代苏州已经有“赏花经济”,有人在北园和南园外搭建芦棚、安排茶酒,牢牢把握赏花带来的商机。

《浮生六记》 在著名的《浮生六记》中,这样一段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苏州文人沈复、芸娘夫妇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准备了酒菜和茶,雇了馄饨担子(暖酒热菜煮茶),和三五好友一起前往南园看菜花。我们来一起看看沈复笔下南园的菜花有多美:“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一起畅想一下这对清代“网红夫妇”的浪漫生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