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特产”还是南极纪念品?日本大阪世博会的陨石营销闹剧
2025年大阪世博会开幕在即,日本馆因缺乏“镇馆之宝”陷入焦虑。为了复刻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美国“月球石”引发的轰动,日本政府搬出了压箱底的“火星岩石”——一块13公斤重、号称“世界最大级”的火星陨石。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宇宙营销”却因命名争议翻了车,被日本网友嘲讽为“国家级的标题党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最大级”火星陨石
这块陨石于2000年由日本南极观测队在南极冰原上拾得,其长29厘米、宽22厘米、高16厘米的块头确实令人震撼。科学家通过分析内部气体成分,确认它诞生于火星,推测是数亿年前小行星撞击火星后飞溅至地球的“天外来客”。更关键的是,陨石内含有与水反应形成的矿物,成为火星曾存在液态水的铁证。从科研角度看,这无疑是珍贵的样本。然而,当日本政府将其包装为“火星岩石”高调展出时,刻意模糊的命名却引发了公众认知的错位——毕竟,它本质上是“火星飞来的南极石头”,而非日本航天器从火星表面采集的“战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文字游戏立刻点燃了舆论。有日本网友吐槽:“就像把北海道捕捞的俄罗斯漂流木称作‘西伯利亚特产’,还要收门票展览”。更尖锐的批评指出,此举暴露出日本航天实力的尴尬:半个世纪前美国能展示亲手带回的“月球石”,而日本只能展出“自然坠落的陨石”,还要在命名上打擦边球。讽刺的是,日本政府甚至试图向美国借展“月球石”来烘托气氛,仿佛在暗示:“看,我们虽然没有登月,但至少能捡到火星的边角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