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乌克兰绝不会承认被俄罗斯占领的领土归属于俄方,这是乌方的红线!”
这是针对乌克兰领土主权问题,泽连斯基的又一次强硬表态。
然而,在美俄两大巨头关起门来就战争问题“分蛋糕”之际,乌克兰的停战诉求似乎被彻底忽视。
在两国庞大利益诉求面前,克里米亚或将成为乌克兰必须“断舍离”的筹码。

美俄密谈
2025年3月的国际政治舞台,正上演着一场牵动全球神经的博弈。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的秘密沟通渠道骤然升温。
据《华尔街日报》披露,过去三个月内,美俄高层通过瑞士伯尔尼、阿联酋阿布扎比和芬兰赫尔辛基三地,进行了至少六轮闭门谈判。
这场被外界称为“25世纪版雅尔塔会议”的对话,核心目标是为持续四年的俄乌战争画上休止符,但双方立场的鸿沟仍如东欧平原般辽阔。
根本原因在于,美俄这两大战争的真正主导方,对利益有着不可退让的诉求。
美方的谈判诉求,呈现鲜明的“特朗普特色”。

尽管特朗普在竞选时承诺“24小时内结束战争”,但真正坐上谈判桌后,其团队立刻展现出商人式的现实考量。
知情人士透露,美方现阶段核心诉求有3点:
首先是止损式停火,五角大楼2025年度《国防评估报告》显示,美国对乌军援总额已突破137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消耗1.2架B-21突袭者轰炸机。
共和党近期公开质疑:“我们重建了基辅的地铁系统,但密歇根州的桥梁还在用罗斯福时代的钢筋。”
这种压力使得特朗普政府将“冻结战线”作为首要目标,默许俄方控制目前实际占领的18.7%乌克兰领土。

美国的次要诉求,自然是能源利益置换。
随着2024年《降低通胀法案》修正案通过,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在2025年1月达到创纪录的1260万吨,其中对欧供应占比升至67%。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测算,若俄乌达成和平协议导致欧盟恢复进口俄气,美国能源企业将面临每年240亿美元损失。
为此,美方提出“分区能源监管”方案:承认俄罗斯对黑海油气田的开发权,但要求莫斯科保证乌克兰敖德萨等港口继续向西方能源公司开放。
特朗普政府的最后一点诉求,是地缘影响力再平衡。
白宫方面表示,可接受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特殊利益,但必须确保北约在波兰-罗马尼亚轴心的军事存在不受挑战。
这种立场暗含着对后俄乌战争时代的前瞻布局,既通过局部让步换取俄方停止核威慑,又利用北约东翼强化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另一边,克里姆林宫的利益诉求则延续着普京式的“刚性博弈”。
尽管俄军自2023年哈尔科夫溃败后转入战略防御,但莫斯科在谈判桌上仍保持着攻势姿态。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3月18日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公开表示:
要求国际社会承认克里米亚半岛及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州为俄领土。这相当于将乌克兰22%的国土永久划入俄版图。
为佐证其主张,俄方出示了四州“入俄公投”的公证文件。
在经济领域,俄方要求解除制裁与债务重组捆绑谈判。
根据俄罗斯央行数据,西方冻结的俄海外资产总额约3860亿美元,而俄欠国际债权人的债务存量达4900亿美元。

军事领域,俄罗斯同样有自己的要求。
俄国防部副部长福明在闭门会议中要求北约承诺三点:
停止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超过300公里的导弹系统;将罗马尼亚的"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撤离至德国境内;重新审查1997年《北约-俄罗斯基本协定》中关于"不在新成员国永久驻军"的条款。
这些条件直指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红线——防止北约战术核武器部署到距莫斯科仅1000公里的前沿阵地。
在这场关乎全球安全局势的谈判中,美俄双方纷纷亮出自己的野心和底线。
然而,身为战争主角、同样深受战火戕害的乌克兰,不光自始至终没有上谈判桌的资格,甚至自身的停战诉求也被无视。

寸土不让?
虽说不在谈判桌上,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乌克兰狮子大开口。
首先,泽连斯基要求北约或至少美英法德等国签订“防务绑定合同”,比如复制以色列模式,让西方驻军、部署反导系统甚至核共享,来预防俄罗斯。
其次是经济回血。
基辅方面不仅要俄罗斯支付至少7500亿美元战争赔款(相当于俄两年GDP总和),还盯着欧美冻结的3000亿俄央行资产,盘算着把这笔钱改名叫“乌克兰重建启动金”。
当然,泽连斯基最不能妥协的诉求还是国家领土。

近日的乌克兰,泽连斯基仍在不停重复那句国民耳熟能详的誓言——“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不容妥协”。
然而就当下情况来看,一个曾经不可触碰的议题正悄然浮出水面:乌克兰是否到了与克里米亚“告别”的时刻?
自2022年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官方始终坚持着“1991年边界”的绝对红线。
这一立场被写入宪法修正案,成为泽连斯基政府获取西方军援的“道德通行证”,也是凝聚国内共识的超级粘合剂。
外交部长库列巴在2024年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依然铿锵:“每一厘米土地都浸透着乌克兰人的血,克里米亚大桥的每一根钢筋都是对国际法的嘲讽!”

但鲜少被提及的是,乌东四州15%区域的实际控制权早已易手,而克里米亚半岛更是在俄罗斯治下迈入第11个年头——岛上出生的孩子已从小学步入高中,他们记忆中的“祖国”从来都不是乌克兰。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撕裂,在乌克兰民间催生出复杂情绪,已经让不少乌克兰民众失去对收回克里米亚的兴趣。
据基辅2024年12月的民调,尽管有72%民众坚持“必须夺回所有领土”,但面对“若放弃克里米亚可立即停战”的假设性问题时,支持者比例骤降至39%。
有人说,如果克里米亚能让普京消停,宁可去半岛上给他立铜像。
长期的战争,已让无数乌克兰民众心生厌恶,为了摆脱战火,克里米亚似乎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这是乌克兰民众的妥协,更是整个乌克兰的无奈。

克里米亚?
站在乌克兰整个国家的角度,泽连斯基对克里米亚的领土诉求,俨然也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从1783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将半岛纳入帝国版图,到1954年赫鲁晓夫将其划归乌克兰,再到2014年争议公投后并入俄罗斯,克里米亚始终充满争议。
对乌克兰而言,克里米亚不仅是战略要冲,更是民族情感的象征。
然而现实是,俄军已在此经营逾十年,部署了S-400防空系统、黑海舰队基地和刻赤海峡大桥三重“铁幕”。
乌军总参谋部2024年内部评估显示,夺回半岛需要至少50万兵力、6个月时间窗口和北约直接参战——这三个条件在可预见的未来均难以实现。

国际社会的态度转变正在给乌克兰套上另一重枷锁。
尽管美欧官方仍将“恢复乌克兰主权”挂在嘴边,但据说欧盟内部早在2024年初便秘密推演过“克里米亚解决方案”:“我们当然不会承认俄罗斯的主权主张,但可以推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
这种暧昧立场在能源领域已有预兆:
2024年11月,法国道达尔能源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克里米亚大陆架油气田勘探备忘录,尽管基辅强烈抗议,欧盟委员会仅以“敦促企业遵守制裁”的软性声明应对。

而经济压力则从另一个维度消磨着乌克兰的坚持。
世界银行2025年1月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若战争持续至2025年底,乌克兰GDP将萎缩至战前水平的52%,外债占比突破GDP的110%。
而夺回克里米亚所需的军事投入堪称天文数字:仅重建被炸毁的赫尔松州卡霍夫卡水电站就需要47亿美元,这还未计算半岛上被俄军改造的基建。
与之形成讽刺对比的是,俄罗斯已在克里米亚建成两座核电站、三条高速公路和自由贸易区,2024年半岛GDP增速达4.2%,旅游业复苏至2013年水平的85%。

除此外,文化认同的变化或许是最致命的。
2014年前,克里米亚鞑靼人占12%,现在不足7%。
俄语学校占比从43%升至91%,乌克兰语报纸《半岛之声》去年被迫停刊。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4年克里米亚青少年国家认同调查显示,将俄罗斯视为“祖国”的比例达到76%,较2015年上升29个百分点。
这种量变到质变的文化重构,让基辅的文化收复计划愈发像空中楼阁。
正如乌克兰某知名教授所言:“我们可以在战场上夺回土地,但如何删除一代人的记忆?”

所以,如今的乌克兰面临抉择:是坚持领土完整让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还是放弃克里米亚结束战争?
或许正如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回忆录中所写:“战争教会我们最大的讽刺是,有时候‘不完美’的和平,反而是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现如今的乌克兰,无疑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节点。
参考资料
高山,徐剑梅,黄河.美俄总统谈了啥,俄乌停火近了吗?[N].新华每日电讯,2025
肖新新,柳玉鹏.俄乌就谈判问题激烈交锋[N].环球时报,2024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