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29日,针对云南省砚山县平远街日益猖獗的违法犯罪团伙,我国组织了大规模围剿行动。

当天的场面极为壮观:武警对平远地区方圆200公里的范围进行戒严,附近省市的武警和解放军部队全部进入战备状态,近2000名武警官兵大军压境,形成了一条长达37公里的战线。外国人察觉情况后炸了锅,以为我国正在集结兵力准备一场对外战争。

在我国打击违法犯罪的历史上,如此规模的行动闻所未闻,原因是彼时平远街的匪徒实在太猖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偷车偷到了部队里,偷走第14集团军的一辆野战通讯车。该军首长得知后当即派人把车追回,哪知对方反而谈起了条件:想把车开回去可以,不过得给两万块。首长被气得直拍桌子,破口大骂,军方最终也只能自认倒霉,花钱消灾。

有警察追贼不慎闯入了平远街,被抓住当街打了一顿,挑断脚筋扔了出来。

更有甚者,平远镇的副镇长亲自带领几卡车全副武装的喽啰“跨区执法”,围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政府,差点就把大楼推平。只因有个平远街村民偷运木材,被发现后还强行闯卡,被弥勒县警方击毙。

上述状况发生在中国境内,如今来看简直让人无法相信。也正是如此,国家才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彻底铲除。

所谓知己知彼,在行动之前,公安部门派了一批干警乔装成“老板”,以“看货”的名义混进平远街,其中的场面着实令人眼界大开。

只见毒品、枪支贩子们把货直接摆在路边,买家则带着成捆的钞票沿街选购,看上去跟普通的农村大集没什么两样。警方担心只看不买会引起怀疑,便走上前去问价。哪知枪贩子听对方只想买几支手枪时,脸上立马写满了不耐烦。

“这种低端货我们这没卖的,想要就去买化隆造吧。”

平远街犯罪集团背靠边境,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国内外制式武器,论火力,地方公安根本不是对手,这极大助长了他们嚣张气焰。不过,被他们诟病为“低档货”的化隆造,其实才是当时国内黑枪品质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枪支管理办法》出台,我国黑枪产业以摧枯拉朽之势被彻底摧毁,在此之前,国内曾有三大黑枪生产基地。其中,广西合浦县出产的枪支品质优良可靠,威力生猛,尤其是猎枪,颇受悍匪追捧。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工匠们擅长仿制,虽然生产环境极其简陋,他们却能做到除膛线之外,把一把土枪的其他部件仿造得与制式枪支无异。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出产的“化隆造”不但兼具上述优点,其黑枪制造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过去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遗憾的是,地处偏远的化隆县既没有山也没有水。当地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只有2℃左右,年均降水量也仅有470毫米。不仅如此,当地自然灾害频繁,旱灾、冰雹如家常便饭。

2020年4月,化隆才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农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到年底能揣进口袋的钱大概只有三四百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迎来巨大变革,随着大批工厂关停,迫于生计,许多下岗失业的工人便重操旧业做起了枪。

2002年的一篇起底我国黑枪产业的文章中曾提到:一把仿制的54式军用手枪的黑市价格大概在5000元左右,几乎达到了当地农民年净收入的10倍,而完成一支手枪的生产只需花费一个星期。

仿制一把半自动步枪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要更大一些,然而一旦找到买家,立马就能到手几万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枪贩子并没有垄断利益,而是将一部分油水放了出来:即便是此前对枪支制造一窍不通的农民,经过简单培训也可以完成枪支的组装;每组装好一把手枪,他们可以获得几百块的“加工费”,组装一支步枪能得到的钱更多。

如此一来,当地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农民不再将黑枪产业视作洪水猛兽,从中分到一杯羹,口袋肉眼可见地鼓了起来。

黑枪贩子则不必担心遭群众举报而整日提心吊胆,生产效率也极大提升。他们干脆把造出来的枪直接堆在作坊外,等待买家选购。

值得一提的是,化隆县的黑枪工匠们颇具“进取”精神,一旦有新型号的枪支问世,他们便会立马尝试仿制;他们还攻破了小口径炮的工艺,精度与威力均不逊色于国家军工厂的产品。

我们在此可以想想一番:远看大山里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山村,进去后发现每家每户门口都堆满枪炮,这会是怎样一种“壮观”景象。

据说做出第一批“化隆造”的师傅,过去都是民国时期西北军阀马步芳军中的机械师,属于货真价实的专家。行家出手自然非同凡响,物美价廉的化隆造很快就打响了名头,一跃成为那个年代我国黑枪品质的代名词,迅速将市场迅速覆盖到了全国。

当时化隆的黑枪产业究竟有多“繁荣”?根据资料,当地每个村子都有黑枪作坊,倘若一个村子只有半数村民参与黑枪制造,这都算是比较“干净”的;其中有个小村庄,全村共有20多户,只有一户没有参与。

当警方取缔化隆县的黑枪产业时,当地黑作坊闻风而动,将还没来得及出手的产品全都丢进了附近的河流和湖泊中,结果执法人员从水里捞出的枪支及零件数以万计,作坊里还有数千吨尚未融毁的,这些足够装备几个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思的是,当地人手握数不清的杀人利器却依旧“胆小如鼠”,时刻关注着风向,一听说上级部门派人来查就赶紧关停作坊;黑枪贩子们甚至花费大力气在家中挖出数公里的暗道用于脱身。

警方剿灭平远街悍匪的行动硬生生被打成了一场小型战争,我方伤亡惨重,而化隆县的犯罪分子则一触即溃。乍看前者似乎危害更大,可换个角度考虑,情况恰恰相反。

实际上,当地大部分普通民众也是受害者,他们慑于当地20多个大小犯罪集团的淫威而忍气吞声。当匪首们被连根拔除后,当地百姓喜迎“解放”,平远地区迅速重建起秩序。

化隆县则不同:村民当真从中分到了好处,与犯罪分子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使得化隆县黑枪产业被取缔的过程变得十分漫长。

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直到《枪支管理办法》出台、国家重拳出击十年后,不仅当地还有残余的黑作坊,当地人还做到了产业的“对外转移”。

2003年,河南省焦作市警方破获了一起重大非法制造枪支案,嫌疑人申某是焦作中州机械厂的下岗工人,失业后设法与化隆的黑枪贩子搭上了话。此后几年里,双方建立起合作关系:申某从机械厂盗取金属废料,按照要求加工成枪械零件并卖给枪贩子。

此人被捕后,警方从其家中搜出数万件枪支零件,其中仅枪管就有3600多根。

2005年,甘肃警方在一列由兰州开往西宁的货运列车上发现了10箱可疑金属零件,专家辨认后指出,这些都是枪支零件的半成品,经过简单加工后至少能组装出150把仿制式枪支。

据调查,这些零件出自甘肃岷山机械厂的一名工人,此人在审讯中供述:他制造的56式冲锋枪零件就有2万多件,至于总共造了多少,他实在记不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黑枪产业的制造环节对外转包的同时,化隆县当地也衍生出了“新产业”。2005年,国内有媒体报道了这么一档子事。

当年有名男子携带数万元现金,不远千里来到化隆县,费尽力气总算与当地黑枪贩子搭上了话。经过反复试探,枪贩子终于答应交易。

不久,买家便收到了一个沉甸甸的箱子,打开一看,整个人愣住了:箱子里装满了苹果,哪儿有什么枪!

原来,眼见警察盯得紧,很难再重操旧业,有些聪明的当地人便灵机一动,想出了这个榨取“化隆造”品牌价值的办法。

随着以化隆为代表的大大小小黑枪王国的覆灭,我国终于实现了全面禁枪。身处如今和谐安定的社会,回头再看当年,谁能想象这才过了不到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