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水库捕鱼现场。 资料图
地处河南省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信阳市,以其“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独特风貌闻名遐迩。这里不仅坐拥1264万亩广袤的粮食播种面积,年产粮食超116亿斤,还是一座水域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水域面积达到264.7万亩,被称为“千湖之市”。2024年,信阳市渔业利用水面10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9.3万吨,多项数据位居全省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大市。
如今,漫步信阳大地,能够感受到水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大水面生态渔业欣欣向荣,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强势崛起,一批重点水产龙头企业兴起,在产业融合、品牌塑造等方面成绩斐然,带动信阳水产行业一路高歌猛进。
生态渔业实现“鱼水双赢”
“捞住了,捞住了……”伴随着一声高呼,南湾水库平静的水面热闹了起来,一条肥硕的“南湾鱼”破水而出,顿时水花四溅。
“这是一条花鲢。南湾水库主要经济鱼类有鳙鱼、鲢鱼、青鱼等,其中南湾花鲢最为出名。”信阳市南湾水库渔业公司副经理马超介绍说,花鲢鱼肉质细嫩、肥美可口,鱼头滋味最为鲜美且营养价值丰富,是备受欢迎的保健珍品,素有“花鲢美在腹、味在头”之说。
南湾水库作为信阳市最大的水库和市区饮用水水源地,面积达77.7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6.3亿立方米,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质的水质为鱼类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鱼类年产量可达1800吨。
“我们构建了‘以鱼养水、以水养鱼’、资源良性循环的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马超说。围绕优势主导品种,依照保水、净水需要和水域承载力,科学确定投放种类和数量,发挥鱼类在净水、抑藻和固碳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如此一来,水库水质越来越好,鱼儿也长得愈发肥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好水出好鱼,好鱼留好名。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南湾鱼,已经成为当地餐饮业的“金字招牌”,带动了当地餐饮和旅游业发展。旅游旺季时,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这一口鲜美的南湾鱼。旅游产业与鱼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南湾鱼这张亮丽的信阳美食名片越擦越亮。
稻虾共作撬动县域经济发展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对于信阳市潢川县而言,稻虾共作正成为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潢川县河网交错、气候宜人,丰富的水资源使其具有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天然优势。当地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立足“水文章”,积极发展稻虾共作,做大小龙虾产业。近年来,在小龙虾加工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潢川县正在全力打造集种苗繁育、加工销售、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小龙虾全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闭环。
在潢川县农都农业公司小龙虾生产线上,一只只小龙虾经过分选、称重、输送等一体式智能化操作后,被送往原料处理车间。再经超声波气泡水清洗等作业后,进入精加工车间。经蒸煮、冷却的小龙虾,由工人完成去头、去壳等操作,最后再通过虾壳输送系统、半成品分级机、双螺旋速冻装置等设备加工,一包合格的小龙虾产品就生产出来了。
“我们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该公司负责人王新义介绍,这种模式在潢川遍地开花,让养殖户从过去的“瞎忙”转变为“忙虾(忙于养虾、捕虾和卖虾)”,解决了“收上来、卖出去”的难题。
随着加工能力的提升,短短几年间,潢川县小龙虾养殖规模从不足1万亩迅速扩张至38.2万亩,成功跻身全国县域小龙虾养殖前30强,辐射带动全市种养面积突破100万亩、近5万户农户参与进来,实现每亩增收1000~1500元。如今,作为豫南地区小龙虾交易中心,潢川年成交量达2.5万吨,年加工能力超5万吨,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米香四溢增添共富动能
走进信阳市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油菜花开,白鹭翩跹,紫云英肆意生长,稻渔综合种植示范区里春意盎然。
“这种小包装虾稻米,专为在外奔波的人设计。用专业小锅,把米和水按比例放好,不到20分钟,香喷喷的米饭就出锅了。”罗山县委书记余国芳拿着便携式罐装虾稻米,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里的虾稻米产品不仅有易拉罐装,还有真空包装、伴手礼盒等多种形式。
作为产粮大县的传统农业乡,庙仙乡近年来通过稻虾共作蹚出转型新路,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势成立。2017年起,合作社建成超3000亩地的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年产出300万斤有机虾稻米和75万斤优质小龙虾,产值达1800余万元。
有机虾稻米煮出的米饭油润透亮、香味悠长。行走在示范基地里,合作社经理陈勇揭开了虾稻米绿色美味的“生态密码”:稻田为小龙虾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小龙虾则为水稻清除大量杂草和虫源,并提供了有机肥料,稻田里无须用药、不施化肥,实现了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绿色平衡。
好品质赢得好口碑,虾稻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如今,便携式罐装虾稻米正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订单多发往北方大城市,不少客户反馈说吃出了‘老家田埂上的味道’。”陈勇指着虾稻米产品的快递物流单说。
这份“舌尖上的乡愁”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共富动能。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培养了70余名种养能手,吸纳了一批周边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成为活跃经济、助民增收的新引擎。(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雷少斐 见习记者 王婉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