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一群民宿老友聊天,聊到淡季营销,有人提起「艺术驻留」,曾在国内头部民宿负责品牌的A姐输出了一顿好笑又辛酸的吐槽:
两年前,我在XX民宿担任品牌总监,任职期间对接过三波「艺术驻留」合作。
第一次合作,老板的朋友推荐来一位德高望重的乐器表演艺术家A老师。


A老师人是真的很好,严谨、认真,国外获奖无数。
一个秋天,他来我们项目所在地住了一个礼拜,创作了一段旋律,时长大概5分钟,听起来像是华尔兹混着唢呐——闻所未闻,说不出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就是闻所未闻。
A老师很认真地把创作思路和这段音乐分享给了我们,站在民宿品牌的角度,我觉得:受宠若惊,受之有愧,无福消受……
抛开对音乐鉴赏的无力感,站在品牌的角度,这个合作成果并不能算及格:营销效果、触达人群和品牌力的加分,都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
结论:他很成果,我很优秀,我们只是不合适。

第二次合作,国内某艺术院校的一个先锋实验戏剧小组B需要一个场地完成毕业作品创排。在同事的牵线下,我们达成合作:民宿为B小组提供12天的免费食宿,组内同学在社媒账号上分享毕业作品时露出民宿品牌。
这次合作的结果也很难定义,对我来说是完成目标,B小组的10位同学也都在社媒账号上发表了不止一篇笔记,都带着对民宿的介绍和赞美,其中还有一个同学在某社交平台有10+万关注者。
营销层面的数据是挺好看的,但我心里知道,这波营销基本也是无用功:因为定价2000+以上的民宿产品,和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关注者,并不匹配。

第三次合作,是一个编剧老师C老师,参与过两部某视频平台S级的大制作。
C老师正在创作一个都市青年返乡开民宿的剧本,辗转联系到我,希望能来民宿小住两周,近距离观察民宿里的年轻人,挖掘细节故事。
我一听,这不是送上门的流量吗!想想《风吹过的地方》带火了多少同行。
结果,剧本是顺利创作完了,但影视寒冬来了,从剧本到拍摄的路,遥遥无期。直到现在,我都离职两年了,听说这个剧本「还在谈」。
民宿/酒店发起的「艺术驻留」(Artist in Residence,简称AIR),是指通过邀请艺术家、创作者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特定空间(如民宿、乡村社区或岛屿等),结合在地文化、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进行艺术创作或文化探索的活动。这类活动旨在通过艺术与在地文化的融合,提升民宿的文化附加值,吸引游客并推动品牌差异化发展。
(以上解释来自DEEPSEEK)
在一次「艺术驻留」合作中,民宿想要的是:
· 借力艺术创作,增加品牌差异化,提升品牌价值;
· 借力艺术家,激活民宿与在地文化的关联性,闯一闯乡村振兴的路;
· 通过创作过程展示、展览或衍生内容(如图文、短视频、文创产品)吸引游客参与,在社媒平台或许更多流量。
艺术家想要的通常比较简单:一个新鲜、有趣、打开思路局限性的创作环境,最好免费。

为什么有的民宿在艺术驻留的合作上名利双收,有的却屡战屡败?
怎么样的合作模式能把艺术驻留变成另一种获客路径?
艺术驻留对于单体民宿来说是个伪命题吗?
带着问题,我们和更多民宿聊了聊——

2020年5月21日,唐国栋在千岛湖筹开的第一个文旅社区即将开幕,他在「自然与」公众号上发起了第一年艺术驻留招募计划。
唐国栋早年参与大乐之野,身边有很多艺术家朋友,对于艺术驻留很早产生了想法。他记得最初自己是这样定义艺术驻留的:依托在地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丰富隽永的人文历史,以及文创乡村的时代语境,而推出的艺术项目。

第一年,驻留的主题是「一千座岛屿,一千种可能」,他希望在千岛湖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到来的驻留者们能够创造属于他们的无限可能。
没过多久就收到过艺术家的申请。唐国栋很高兴,认真与他们沟通:介不介意一起住在宿舍(而不是民宿)?他们爽快答应了。

就这样,一对深圳来的艺术家夫妻带着几岁的小孩,跟着唐国栋等工作人员,在宿舍呆了一整个夏天。
唐国栋记得很清楚,他们每天去项目上、村子里收集各种「破烂」,回来做出来各种新奇玩意。离开时,留下一幅驻留作品《千语千岛》。

那是一次纯野生的艺术驻留。再后来,有了独木舟和桨板,成为了这个驻地项目最受欢迎的体验,每位来到这里的艺术家,第一天就是先学划船。
然后,艺术分享会开始了,冬日微露夜谈,音乐分享,故事传递,艺术家和住客产生了互动,整个艺术驻留变得更有体验感。
这种体验感加上艺术家们在岛上收集到的灵感,使得申请不断。

自然与
「自然与」每年都会设计一个新的主题,比如之后的「另一种时间」「可持续艺术驻留」「安若自在」,以及今年的」闪耀的花火」,都是通过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表达对在地文化、自然探索的理念。
后来,唐国栋还把艺术驻留带到福建山谷里的「自然与」。
「虽然没有专业艺术团队及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依然获得了幸福感和情绪价值。」唐国栋说。


唐国栋提到的那种人和人在一起的感觉,也是孙迎盈一直做艺术驻留的原因。
在她这里,艺术驻留显得更为深入——到后来,索性留在了村里。
去年底,「织」美术馆也就因此而来。

对于艺术驻留,孙迎盈也是「自投」,但她看重艺术家来到村庄后,对于周围一切事物的反馈,有些可以直接投射到他们的作品中,有时候则是建立和村民们的友好关系。
因为艺术驻留,对于入住的客人来讲,多了交流、共创的氛围,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主人、民宿乃至村子的鲜明个性。
这对孙迎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表达定位的机会——比起所有人都来拍村里的石桥,孙迎盈更希望同频的人的相聚。

桃野做艺术驻留也非朝着反哺客房的路子走,甚至不是文旅导向。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新的社区,直接点说,就是新的村落,越来越多的新村民可以生活在这里。
如果凡事要问个结果,艺术驻留对于孙迎盈来说,有了许多被关注、继而进行合作的机会。比如,政府的关注,相关支持,以及项目本身的增光添彩。
松庄村「织美术馆」将于4月19日开幕,馆内首批所有作品都是「山野共织」艺术驻地期间艺术家和松阳非遗传承人,以及松庄村村民一起共创的。

松庄村「织美术馆」
唐国栋也认为自己「没找到商业逻辑」,目前都由他(或者说项目)掏腰包为艺术家提供食宿。所以,避免不了被人质疑:你做艺术活动能赚钱吗?图点啥?
「如果是单体民宿做艺术,成本的确很高」,唐国栋的回答是,「但是我运营的是上千万方的项目,艺术家工作室可能只有500多平,我完全可以用品牌费用去负担这块。」
相当于是广告费了。艺术驻留也更接近于公关行为。唐国栋和孙迎盈都更看重UGC,也就是说用户创造内容。

含山未来合谷文旅总经理吴孟君也在500亩的场地里布局了青年旅社和艺术驻留。对她来说,艺术驻留能为项目打通文旅和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持久生命力。所以,她要优质的艺术家——每个民宿主或是操盘手都是这么说的。
含山地处杭嘉湖中心点,离苏州、杭州、上海都很近,且有IP蚕花娘娘,以及每年清明上万人的蚕花节,具备出圈的土壤。吴孟君邀请了阿萨杜尔·马克洛夫,他不仅是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曾服务景德镇十年。

陶溪川
但她不着急放出这个大招,也不急着推出青年旅社,而是去找了一支基金,谈谈钱的事情,在她看来,要让艺术驻留长久,就得让艺术家赚到钱,这是对「艺术驻留是不是伪命题」的最好回答。
艺术家能赚到钱,他们就会对这个地方有信心,越来越多有意思的人向你汇聚。文旅不就是要有人,且有好玩的人吗?
不过吴孟君说,这也不是她的首创,景德镇就是这样起来的——当陶瓷大学毕业的学生不再是「毕业即失业」,这个地方的年轻力也就带动起来了。


依据陶溪川·景德镇国际工作室「候鸟计划」国际艺术家驻地而开发的艺术工作室建筑,坐落于陶溪川二期陶机厂内。共4层,其中2、3、4层为艺术家工作室(上面工作室,上面住宿)与艺术共享空间,1层和负1层为商业生活区域。
通过「陶溪川艺术中心候鸟计划-驻场申请」的艺术家都有机会进驻。除了到一个专业的圣地进行创作外,吸引艺术家的还有陶溪川常年都有的活动。

据统计,过去一年,陶溪川美术馆CAG共举办展览 15 场,活动11场,接待了 11533 人次。每周五、周六、周日还有陶溪川市集,2024 年共计170场,交易量也很可观。
驻留创作的艺术家们除了「捏泥巴」,还能参加各种活动,比如Work shop·创业分享、创客故事、夜学新知小课等。
体验感之外,陶溪川文旅正在在搭建一个艺术品交易平台,目的明确:让艺术家赚到钱。
放眼世界,艺术家的经纪平台只有传统的拍卖或画廊,还只是还针对顶级艺术品或古董。陶溪川正在搭建的这个平台则针对年轻、新锐艺术家,为他们创造一条通路。
在陶溪川之前,景德镇还有更绝的,艺术家驻场,但艺术家要向场地交钱。

乐天陶社一直按照这种逻辑操作:独立空间:495元/周,只供1人使用,续租110元/日;公共驻场:330元/周/人学生价/学员价290元/周/人,续租90元/日;24小时的国际驻场工作室:两周内驻场费用3800元/周/人;两周以上驻场费3300元/周/人。
这些费用里,不包含个人工具和泥料,也不包含技术指导。但是乐天陶社能为艺术家提供额外服务,比如外出参观附近的工厂、作坊和展览。
老鸦滩、大件厂、光明瓷厂、艺术在浮梁等地点;工作室也会不定期举行分享会,艺术家们可以在此时坐下进行交流,互相分享平日里有趣的见闻,进行思维的碰撞,这对创作者很有吸引力。
尽管如此,艺术家依然络绎不绝,甚至作品成型,想要参加市集,还得经过一道筛选的门槛:乐天陶社创始人郑祎到现在为止依然保持所有摊位要靠作品来申请,并且全部都由她本人亲自评审,把最终结果公布在公共媒体上。
不难理解,乐天陶社让艺术家学有所得,交易有所成。尤其是后者,郑祎的把关,使得市集水准极高,形成了买卖的正向循环。

「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园区住宿和创作空间,欢迎大家来,开启一段属于你和这片土地的时光。」
诸如此类的召唤,随处可见。
从「谢绝参观」到「今日有房」,也才不过短短十年。
民宿以及文旅空间的确到了供大于求的状态,艺术驻留会是下一个获客捷径吗?

乡野生活家计划 | 松阳·飞茑集&独立花艺师 张小早 & 知名摄影讲师 七七
唐国栋说,「艺术驻留」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有众多艺术基金的支持,鼓励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等。「但它来到了中国,可能会是另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到底是唐国栋已经获得自洽的「互帮互助」,还是孙迎盈用来「表达定位」,或是吴孟君致力于解决的「闭环」,没有定论;景德镇模式是否可以成为同样的模板,也要试了才知道。
但可以肯定,如果仅仅将艺术驻留作为「解决民宿生意不好」「帮民宿带流量」「填补淡季」的方法,注定它只能是一个功利、随机甚至无效的产品,对于民宿主来说,艺术驻留也会和「今年投钱砸泳池」「明年再做泡池」一样,陷入无尽循环,而且很难看到希望。

乡野生活家计划 | 巴谷宿集&艺术家 张回
艺术驻留是基于产品特点,主人情怀和能力的一项长期活动,需要主人和艺术家共创,它的底层远非「淡季房间卖不出还不如给艺术家来」。
左靖曾说过,长期的乡村工作告诉我们,不要「为艺术而乡村」,而要「为乡村而艺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后者表达的是,艺术家应邀来到乡村,创作上是「不自由」的,是来做命题作文的——如果能想明白这点,我们的艺术驻留或许也能更可控。
「艺术驻留对于民宿来说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提升品牌形象、吸引特定客群和增加文化附加值方面。然而,民宿需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资源,合理规划艺术驻留项目,并注重项目的执行和推广。如果能够成功运作,艺术驻留可以为民宿带来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deepseek说的。
图源:飞茑集、自然与、乐天陶社、陶然集TXC、陶溪川艺术中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