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诺诚健华交出了一份营收显著增长但尚未实现盈利的成绩单。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09亿元,同比增长36.68%,归母净亏损4.41亿元,同比收窄30.20%。这份数据背后,核心产品奥布替尼的销售放量成为关键驱动力,但研发投入持续高企、新药管线商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仍让这家创新药企面临多重挑战。
核心产品奥布替尼突破10亿收入,但产品线单一风险凸显
作为国内首个获批边缘区淋巴瘤适应症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2024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49.14%,占公司总营收比例高达99.1%。该产品自2020年上市以来,凭借进入医保目录带来的价格优势,在血液瘤市场持续扩大份额。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收入3.12亿元,环比增长12.12%,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渗透能力。
然而,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正在累积。诺诚健华目前仅有奥布替尼和另一款商业化产品,其他30余个在研项目中,仅有3个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即便在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布局的ICP-332、ICP-488等候选药物,其上市时间表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产品结构使得公司业绩极易受到市场竞争和政策调整的冲击,2024年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骤降1117.57%,暴露出收入结构失衡带来的业绩波动风险。
商业化能力的提升同样面临考验。虽然公司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4.46%至4.2亿元,但相较于跨国药企在同类产品上的营销投入仍有差距。如何在保持研发投入的同时,构建覆盖更广疾病领域的商业化网络,成为管理层亟待解决的难题。
研发费用率高达80.7%,创新投入与盈利平衡难题待解
创新药企的高研发投入特征在诺诚健华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8.15亿元,同比增长7.57%,占营收比重达80.7%。这笔投入主要用于推进10余个全球临床试验项目,包括奥布替尼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I期研究、ICP-192(泛FGFR抑制剂)的实体瘤适应症开发等。公司目前拥有13款处于不同临床阶段的产品,其中2个进入III期临床,显示出研发管线的梯度布局。
但巨额研发投入正在持续侵蚀利润空间。尽管2024年亏损同比收窄29.9%,但剔除2.1亿元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收益后,实际经营亏损仍在扩大。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66亿元,虽然账面现金储备达77.6亿元,但按照当前研发投入强度测算,现有资金仅能维持约5年的高强度研发。这种资金消耗速度对后续融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研发效率的提升同样面临挑战。公司2024年资本化研发支出占比不足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完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虽显财务审慎,但也导致当期利润承压。如何在保证研发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投入结构,成为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的重要课题。
国际化战略加速推进,全球市场竞争考验商业化能力
诺诚健华在2024年明显加快国际化步伐,先后与康诺亚、Prolium Bioscience达成海外授权合作,尝试通过license-out模式拓展全球市场。奥布替尼的自身免疫疾病适应症已完成美国II期临床试验,计划2025年启动关键注册研究。这种"国内深耕+海外拓展"的双轮驱动策略,既是对冲单一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产品商业价值的有效路径。
但国际化进程面临多重挑战。目前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主要收入仍依赖国内市场。在BTK抑制剂领域,强生的伊布替尼、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已占据全球90%以上市场份额,后来者突围难度极大。即便奥布替尼在安全性数据上具有优势,但如何构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体系、建立海外商业化团队,都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和时间积累。
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布局同样存在短板。公司北京基地虽已通过GMP认证,但产能规模仅能满足当前国内市场需求。若要实现产品全球供应,还需在海外建设或合作生产基地,这对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都是严峻考验。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加15天至98天,显示出供应链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在创新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诺诚健华需要更快证明其研发管线的临床价值和商业潜力。奥布替尼的成功验证了公司的研发能力,但要想真正跻身全球一流药企行列,仍需在管线深度、商业化效率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本文源自金融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