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精神科,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精神病”,
甚至觉得去看病等于“脑子有问题”。
事实上,
精神科治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心理感冒”!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精神科究竟治疗哪些疾病?
精神疾病是指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的疾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之外,还有诸多精神科常见疾病。

精神心理科常见疾病
青少年厌学:别忽视情绪问题的预警信号!
许多家长将孩子厌学归咎于“叛逆”或“懒惰”,认为是孩子自己”作”。实际上,青少年厌学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情绪问题。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会让孩子出现注意力下降、疲劳、躯体不适等症状,进而逃避学习。此外,家庭矛盾、校园欺凌或学业压力过大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因此,治疗厌学问题需要找到源头问题,通过药物或心理治疗解决情绪问题,逐渐恢复学习。

失眠: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失眠并非单纯“睡不着”,其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5P因素”:
1.身体(Physical):包括由各种躯体疾病导致的失眠,如心脏病、哮喘、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生理(Physiological):涉及环境变化对个体生理节律的影响,例如时差变化、室内温度、强光或噪音等都可能干扰睡眠。
3.心理(Psychological):包括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能够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4.精神疾病(Psychiatric):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即可导致失眠,且失眠又可能加重这些精神疾病的症状。
5.药物(Pharmacological):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可卡因、皮质激素等,以及长期服用安眠药后的戒断症状,均可能导致失眠。

查明病因才能更好的帮助睡眠。首先应积极治疗影响睡眠的原发疾病;其次,可通过睡眠卫生教育(如固定作息、减少睡前刺激)改善,同时可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于焦虑抑郁的患者需要同时服用抗抑郁、焦虑药物联合睡眠药物来缓解睡眠问题。另一方面,还可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物理治疗来缓解失眠。
躯体形式障碍:查无异常的疼痛,可能是心理在“呼救”
部分患者长期被头痛、胃痛、心悸等躯体不适困扰,反复检查却无明确器质性病变,这可能是“躯体形式障碍”的典型表现。这类疾病通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
治疗上,首先避免过度检查,生理症状真实存在,但需从心理层面解决,减少重复就医带来的负担。同时此类疾病的躯体不适症状,大多可以通过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缓解。

老年期异常行为:警惕认知衰退与情绪危机
老年人出现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如多疑、暴躁)、古怪行为或消极观念,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或老年抑郁症的早期信号。此外,孤独、慢性疾病或丧偶等应激事件也会诱发心理问题。
对于此类疾病应早筛查早干预。通过认知功能量表、心理测评、脑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必要时需给予抗抑郁药物或改善认知功能药物等药物治疗。同时,家人需给予患者足够家庭支持,避免责备,用简单指令沟通,为老人营造安全感。

精神疾病和感冒、高血压一样,是身体机能出了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治疗的。精神疾病并不可耻,羞于就诊、隐瞒病情反而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心理健康,从正视开始!
消除偏见和歧视,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美好!

来源:西安市第三医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