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陈奇涵

陈奇涵(1897年9月23日—1981年6月19日),号圣涯,出生于江西兴国坝南区竹坝村。陈奇涵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韶州分校第一期步兵科,讲武堂坚忍刻苦的校训深深影响了陈奇涵后来的军事生涯,讲武堂对学员严格的要求和艰苦的训练也奠定了陈奇涵军事素养的基础。讲武堂既是陈奇涵军事生涯的起点,也是陈奇涵红色征程的开端,他从讲武堂走出后,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民主革命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熔炉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座堡垒。伴随着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不断有讲武堂师生认同并投身于共产主义实践,从而加入中国共产党,陈奇涵上将就是其中之一。

陈奇涵从讲武堂毕业后加入赣军,1924年因不满军阀混战,投奔广东革命政府,被任命为广州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和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校任学员队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等职,参加过沙基口反击英军和平定军阀刘震寰、杨希闵叛乱的战斗。1926年6月率一批中共党员到赣南等地发动群众,建立中共组织,开办工农运动训练班,并创办曙光印刷公司和《贯彻日报》,宣传革命思想。
1927年春到南昌,入朱德创办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任参谋长、中共支部书记,参与领导赣南起义和兴国暴动,创建赣南苏区;组织指挥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在红4军出击赣南时,曾承担接应任务,并接受毛泽东关于建立苏维埃政府及开展土地革命的指示。1930年秋调任红4军参谋长,1931年夏改任红3军参谋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1932年3月任红1军团参谋长。1933年春调任江西军区兼东北战区指挥部参谋长,协助陈毅等指挥部队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曾任红1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陕甘支队第1纵队教导队队长等职。到陕北后,先后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红15军团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协助徐海东等率部参加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教育局局长。同年冬调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执行保卫陕甘宁边区、巩固黄河防务、清剿土匪、稳定社会秩序等任务。同时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半渡而击”的战术,多次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日军对黄河防线的进攻。1939年冬起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
1945年8月,苏联红军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要求派部队进入东北,陈奇涵接到中央军委通知率领100多人立即开赴东北,部队经绥德,过黄河,一路向东,但是陈奇涵途中生病,很难继续前行,中央考虑到陈奇涵将军身体情况,暂不去东北,就留在了冀热辽,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当时承德地区除了热辽纵队阻击向赤峰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外,军区掌握的部队只有一个旅,形势对我军很不利。陈奇涵和其他军区领导周密研究,根据中共中央“让大路,占两厢”的战略方针,决定主动撤出承德,转移到农村和敌后,开展游击战。冀热辽军区部队转移时,已是寒冬腊月,地动天寒,部队生活极度艰难,他当时已经年过半百,在司令部里年纪是最大的,但是他仍然同大家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经常下到兵工厂,和战士们一起赶修破旧枪支,浇铸制作手榴弹壳。严冬已尽,即将迎来塞北的春暖,当时他凭自己戎马生涯20多年的经验,预感到不久即将发生的一切。一天,军区副参谋长朱军发现陈奇涵总是望着营区外的大地,朱军不假思索地说:“司令员,那一块地可以开辟,用来种地。”陈奇涵听后,笑着说:“如果指望吃上我们在这里种的蔬菜,就说明我们太没出息了!”陈奇涵没有再谈及如何种菜,引开了话题,认为我军不久就会寻找反攻机会,解放整个东北,到那时,就不只是这一块地可以种菜了。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我军发动了夏季攻势,证实了他的远见卓识。他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冀热辽坚守指挥作战一年多后来到了东北。
1947年冬起任东满(吉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1949年3月随军南下,6月任江西军区司令员,组织指挥剿匪作战,歼匪特4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被选为中共中南局委员;1952年当选为江西省政协主席。1953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审判庭庭长、军事法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81年6月19日病逝于北京。

陈奇涵从戎报国自讲武堂开始,在讲武堂不仅学习到了扎实的军事技能,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在讲武堂接触到的民主革命精神还引领了他后来的红色征程。陈奇涵将军为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立定“解黎民于倒悬,救民族于水火”的志向。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为革命事业披肝沥胆。革命成功以后,他淡泊名利,不贪图享受。他曾以诗言志:“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申报军衔时,他自报“中将”。他在军衔表上写道:“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回顾陈奇涵上将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名字永远记录在讲武堂,他的精神品质仍然影响着我们。

撰稿:张睿 杨楠
初审:班 文
终审:杜 拉
编辑制作:云南拓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