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可有些事,哪怕过去了24年,伤口还在。
1999年,湖北黄冈的戴柳以687分的高考成绩,成为当地的状元。在那个年代,这几乎是能直通北大的分数。

可她的父亲,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篡改了她的志愿,把北大改成了中国政法大学。
就这样,命运的车轮生生被拧了个方向。
这个曾经站在人生巅峰的女孩,24年来没有再回家。
等到母亲终于联系上她,她只说了一句话:“我结婚了,之后没事也不会回去见他。”
一个分数,改变的从来不只是人生
1999年,高考填报志愿不像现在这么透明,那时很多地方还在用纸质填报,一旦被改了,孩子往往等到录取通知书来了才知道。
687分,在今天都是顶级985的稳进分,更别说在1999年。
戴柳原本的志愿是北京大学,她也一直告诉父母她要上北大,可她的父亲悄悄把她的志愿改成了中国政法大学,理由也很理直气壮:
“我这可是为你好”。

高考是普通家庭孩子最公平的机会,考上北大,意味着人生的天花板直接被抬高一大截。
而戴柳的父亲,生生把女儿从天之骄子拖回了普通学生。
网友说的好:“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无能为力,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父母。”
戴柳遇到这样的父亲,她的人生要怎么办才好呢?
父爱?控制?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界限
中国的父母,尤其是上一代,很多都有一个执念:孩子是我的,我当然能决定他的未来。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控制型父母”,他们的爱是有前提的,只有当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去做,爱才会存在。
像《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她原本是可以上清华的,母亲却执意不让她读,只让她读个师范,只因为“女孩子不需要读太多书”。
这种“你是我生的,就该听我的”的思维,拆毁了无数孩子的梦想。

而更残忍的是,这种控制往往披着“为你好”的外衣,让孩子连反抗都显得不孝顺。
戴柳的父亲改志愿,也是同样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是戴柳父亲的志愿,并不是戴柳的意愿。
父亲爱政法大学而不得,就让女儿去读,只能看到戴父分不清自己和女儿人生的不同,是毫无界限的人。
24年不回家,是怨恨,还是自我救赎?
有人可能会问,24年不回家,会不会太绝情了?毕竟,血缘关系摆在那里。
但实际上,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年人如果在少年时期经历过重大信任崩塌;
比如被至亲欺骗、背叛,那么他们长大后可能会选择彻底切断联系,而不是反复原谅。
这种切割,既是对过去伤害的回应,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戴柳的24年,不是不想家,而是她知道,回去又能怎样?面对父亲,她还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如果说小时候,她没得选,那长大后,她至少可以选择不再回到那个伤害她的环境。

也有人说,24年不回家,父母该有多伤心。可问题是,当年她被改志愿时,有没有人问过她有多伤心?
母亲最后一次联系戴柳时,她已经结婚了。她说:“我结婚了,之后没事也不会回去见他。”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她已经完全独立,不再需要家里的庇护;第二,她是真的,不打算原谅父亲了。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一辈子不回家,是最难接受的事。
可如果换位思考,她当初有没有试图阻止丈夫改志愿?有没有站在女儿这边?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这场母女间的遗憾,可能注定无法弥补。
有个作家说过:“孩子不是你的,他们只是借你来到这个世界。”
但很多父母,总以为自己能决定孩子的一生,直到他们发现,孩子已经不在身边了。
但戴柳的做法我们也并不提倡,因为和家庭断绝关系确实有违公序良俗,可每个孩子都应该为自己多考虑一下,恰当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