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广兴镇人民政府主导编制的《江津枳壳有机产品标准》(T/HNYJNYXH 021—2025)成功发布为全国团体标准,这是由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产业(海南)有限公司、广兴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广沿果蔬种植股份合作社共同起草,凝聚了龙头企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结晶。

从“传统种植”到“有机管理”,广兴镇在枳壳种植中坚持“零农残、高标准”等产业生态理念。通过制定严格的生产规范,从种植环境的选择、种子种苗的质量把控,到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都遵循有机生产的要求,让每一颗枳壳都成为“生态健康”的代名词。
据悉,全国团体标准作为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标准,在推动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江津枳壳有机产品标准》成为全国团体标准,这张“国字号”新名片,标志着江津枳壳正式迈入有机生产的新赛道,将有力推动广兴镇枳壳产业朝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江津枳壳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百年传承,造福一方百姓
枳壳,学名“酸橙”,在中药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江津区广兴镇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及日照条件,成为西南地区久负盛名的枳壳药材产区,其种植历史长达数百年。

▲江津“枳壳王”
据《江津县志・柑桔志》记载,早在明代,江津便开始栽培枳壳,而广兴镇更是率先引种。至清代,广兴镇沿河两岸枳壳成林,所产枳壳气味浓烈、药效显著,凭借卓越品质远销海外,深受清代商家与医家赞誉,“江津枳壳”之名由此远扬。
近年来“江津枳壳”先后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并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科技创新,树立行业新风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广兴镇枳壳产业新风劲吹。广兴镇在沿河村荒田湾精心守护65株百年枳壳古树的同时,积极引入江西、湖南、浙江等全国“十大”枳壳主产区的优质种质资源,成功建成占地 103 亩的江津枳壳种质资源圃,一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枳壳单品种质资源圃。

▲枳壳趁鲜切制加工车间
与此同时,广兴镇主动与重庆中医药学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紧密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持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枳壳生产实用技术,包括“矮化透光修枝整形”“绿肥套种生态种植”“产地趁鲜对半切制加工”等。
此外,还制定了《江津枳壳有机生产管理操作规程》,有力推动了枳壳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随着《江津枳壳有机产品标准》的正式发布,江津枳壳的管理水平将迈向新高度,为“道地药材—江津枳壳”实现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筑牢根基。
三年巨变,培优特色产业
自2022年起,广兴镇党委、政府将枳壳产业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全力培育。紧紧围绕《江津区枳壳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明确打造江津枳壳产业核心发展区的目标,积极推进江津(广兴)枳壳产业园建设。

▲江津枳壳种质资源圃
目前,广兴镇已成功构建起涵盖枳壳种质资源保护、生态种植、产地加工及冷链仓储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镇枳壳种植总面积已拓展至4200亩,建成6个标准化生态种植基地,吸引12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及550余户农户投身枳壳种植。如今,广兴镇年产鲜枳壳近200万斤,产值近千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近两万元。
短短三年间,广兴镇枳壳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最初的百余株百年老树起步,发展成为具备全产业链的现代产业园,成功从地方特产华丽蝶变为全国知名药材基地。当下,广兴镇正以“有机标准”为画笔,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立志让“江津枳壳”的芬芳香飘全国。
全媒体记者:吕 晓
通讯员:刘健 王馨蕾
编辑:陈柳颖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河 流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