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陶舜财经
今天网上有几篇文章在谈所谓“新冠疫苗之父杨晓明被判死刑”的事情,文章阅读量挺大,但是经过审慎推理,我们的结论是:这消息大概率是假的。
逻辑推理如下。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主流媒体不想让你知道这事。
可问题是,主流媒体不止一个,媒体之间也是有新闻竞争的,好媒体会去追求“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如果是有公开信息源的同题材新闻,他们一定又会拼自己的独特性,比如省级媒体会根据本省情况进行本地化处理,财经媒体和法治媒体又会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各自角度的专业分析。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一则重要新闻被全世界所有媒体漏稿的可能性,我认为接近于零。
关于“杨晓明死刑”的消息,搜索可以发现,最早的截图消息源似乎来自“爱企查”,有一篇短消息是以它的名义在3月24日发布的。
我用“似乎”来表达这事,是因为我不知道爱企查APP是否真的发布过这消息。现在很多假消息都会假冒一个名人(这几年经常被假冒发表名言的有这么几个人:鲁迅、胡适、陈丹青、王朔),或者假冒一个发布平台。假的聊天记录人们也见过太多了。
关于爱企查是否发布过这消息,需要记者跟爱企查去核实。
还有,3月24日就网传的消息,假如属实,到3月28日已时隔4天,不大可能没有更硬核的材料和新闻报道出现。
假如死刑是真实的,那就一定会有法院的判决书。
《陶舜财经》到非常权威的裁判文书网查了查,并没有查询到任何关于国药集团杨晓明的内容。
有人又会说了,判决书也有可能不公开。
但是,哪怕就是有判决书想要不公开,根据以往的观察经验,它都会有滞后性。
什么叫滞后性?那就是所有判决书都会一股脑儿先上网,后面想要隐藏某一宗案件的判决书,才会精准地去处理,那也是要走流程,要花很多时间的,哪有那么容易。而通常,在那之前,判决书的PDF文件早就被网民截图保存了。
我也担心我的判断不准确,又和一些比我水平更好的人请教了一番。
一个很专业的记者朋友告诉我,从“死刑”来看,基本能确定就是假消息,现在经济犯罪案件都不会判死刑,通常都是有期徒刑。
一个很专业的律师朋友告诉我,从“办案速度”来看,基本也能确定就是假的,办案不可能这么快。
杨晓明落马被主流媒体披露的时间是在2024年4月份,至今未满一年。
陶舜财经——你的醒脑陪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