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富家子弟,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王思聪。
这位公子哥可以说是放荡不羁的代表人物了。
不过,在真正的世家大族面前,他的那些行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曾经有一位京城顶级玩家,
他将“玩”这个字演绎到了极致。
就连马未都这样的收藏大家,见到他时也自叹不如。

这个人就是上世纪赫赫有名的公子哥——王世襄。
那么,他的家底到底有多厚?他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显赫家族,祖上出过不少高官。
曾祖父管过刑部,祖父做到工部尚书。
他的父亲在新政府担任秘书长,而母亲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女。
画画、写诗样样精通,舅舅金北楼更是与张大千齐名的大画家。

他们家里藏书如山,随便拿出一本字帖,都是颜真卿的手迹。
家中还有专门从各地请来的顶级厨师。

家人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成才,三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私塾先生学习四书五经。
但他对这些毫无兴趣,满脑子想着抓蛐蛐、追鸽子。
母亲教他背《论语》,他却一边点头一边跑出去掏马蜂窝。

长辈们研究竹简时,他在一旁用西瓜皮玩耍。
家里人担心他将来没有出息,可他却从小就在玩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抓蛐蛐不只是为了玩,还要研究哪只斗得厉害;
养鸽子不只是为了观赏,还要琢磨如何让它们飞得更快。

这种强烈的玩心从小就扎根在他心里。
家里再多的书籍也没能阻止他往外跑的念头。
长辈们教他学问,他反而从玩乐中学到了东西,这份劲头一直保持到后来。

到了十六七岁,他的玩乐之路越来越宽广。
蛐蛐玩腻了之后,他就跑到山里去抓更好的品种,回来设局和别人斗。
没过多久,他就击败了号称百战不败的蛐蛐高手,成为圈内顶尖人物。

觉得蛐蛐不够刺激,他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养鸽子。
他拿着杆子在院子里到处跑,硬是把这些小家伙训练得既听话又机灵。
觉得鸽子还不够劲,他又开始玩鹰。
训鹰比养鸽子难得多,但他天天琢磨如何让鹰听指挥,最后练出了一手绝活,架着鹰扑兔子,几乎百发百中。

每次捕完兔子,他扛着猎物回家,京城的公子哥们看得眼热。
他不仅玩这些,还养狗、抓獾,带着狗上山蹲守,逮住獾就像打了胜仗一样。
他玩什么都能迅速上手,抓蛐蛐能抓出王者,养鸽子能养出灵性,训鹰能训出准头。

别人玩只是闹着玩,他却是认真钻研,非要把每件事情都玩出点名堂不可。
这种精神不仅让他在玩乐圈站稳了脚跟,还让他学会了如何把兴趣变成一门手艺。
凭借着家世,他后来上了大学读书,但玩的心思依然没有收住。

在学校里依旧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甚至把自己的宠物带到课堂。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却在下面玩自己的。

考试前不复习,带着猎狗漫山遍野地打猎。
成绩差得被医学系轰到文学院,他却乐得自在。
作文全写鸽子,写得有声有色。

后来家道中落,他开始收敛玩心,变得成熟起来,专心读书。
毕业后加入梁思成的团队,开始跟随跑古建筑。
看到那些老房子,他感到无比兴奋,觉得文物很有意思。
抗战刚结束时,有人需要追回流失的国宝,没人愿意干这苦差事,他却主动承担。

没有钱做这件事,他就自己去借钱,从古董商那里套线索。
最终追回400多件瓷器、1000多件珍贵文物,还从日本要回100多箱古籍。
平津战役期间,他独自一人从废墟中抢救出数百件青铜器,同行称他拿命玩文物。

他爱玩但有底线,追回的东西一件不拿,还自掏腰包雇车运送。
这份热情加上清白的态度,让他坐上了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位置。
管理故宫时,他修房梁、擦文物,自己设计防虫箱,忙完回家与妻子弹琴淘老物件。

玩蛐蛐能写出书,玩文物更是玩成了资深专家。
这股玩劲让他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家道中落后,日子不好过,母亲去世,家里连狐裘都当掉换米。
他把鸽子放归山林,鹰送回自然,蛐蛐罐擦干净封存起来,收起玩心干正事。

后来他遭遇抄家,丢了工作,收藏的宝贝全毁。
别人愁得不行,他却非常豁达。
他还有闲心观察天上的浮云,给鸟编名册。
让他去养猪,别人写检查,他却写诗。
他说猪吃东西,比他当年种莲花还好。

挑水浇菜累得喘气,看见油菜花又开心起来。
抄家下放没能压倒他,他在苦日子里混着玩。
养猪能养出趣味,打鱼能打出花样。
这种心态不仅让他熬过难关,还在苦日子中找到乐趣。

他玩的不仅是东西,更是一种支撑自己的力量,无论何时都能让自己过得下去。
他这一辈子玩下来,玩不仅仅是兴趣,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小时候抓蛐蛐养鸽子,他琢磨如何玩得更好。
长大后弄文物,他也用这股劲去找国宝。

苦日子来了,他不硬抗,而是用玩的心态混过去,养猪打鱼都能找出乐趣。
他玩的东西很多,蛐蛐、鸽子、鹰、文物,每样都钻研得很深。
但他不仅仅钻研技术,还从中悟出一套看待人生的方法。

家里有钱时,他玩得起劲;家里没钱时,他照样玩得转。
别人认为玩是浪费时间,他认为玩是让自己活得明白。
文物追回来,他一件不拿,不是不爱,而是觉得玩到手不如玩出意义。

苦日子写诗做菜,不是装样子,而是真心觉得日子得有点滋味。
这种玩的心态让他无论顺境逆境都能站得住脚。
他总能找到一条路走下去。

后来70多岁的他重拾玩心,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玩家。
他写下的许多作品都成为经典之作,遍布各个行业。
不仅有关于玩的,还有关于建筑榫卯结构这样极其专业的知识。

除了这些专业知识,他还酷爱烹饪。
朋友聚餐时,他会扛一捆葱去。
但就是这毫不起眼的大葱,做出来的菜味道却远远超过山珍海味。

2009年,他在95岁高龄时去世。
玩蛐蛐的经验写成书,玩文物的眼力救回国宝。
一辈子玩下来,竟然玩成了一代大家,影响深远,无人能及。
参考信息:澎湃新闻:往事|王世襄藏书中的一则剪报新京报:奇人王世襄:不拘一格的京城“玩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