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

山河握手 天路入晋

黄河壮美,魂在山西。黄河全长5464公里,山西段从偏关县老牛湾流入,至垣曲县马蹄窝流出,途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个县(市),蜿蜒1008公里,形成了无数气象万千的黄河胜景和源远流长的千年文化。千百年来,黄河文化生生不息,如今,一个紧依黄河、穿越高山峻岭的庞大公路网与之共舞,串联起了黄河美景、黄河故事和黄河精神。

2024年10月18日,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全域旅游公路网。其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长达1238公里,以“踏访黄河、文明探源”为主题,北起忻州偏关老牛湾,南至运城垣曲西哄村,连接65个A级及以上景区和153个非A级重要旅游资源点。

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使忻州境内实现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互联互通,为这座素有“晋北锁钥”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带来新的机遇。青山、绿水、公路和行驶的汽车,构成了一幅“山河相伴、路在画中”的唯美画卷,也开启了忻州交旅融合、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产业转型的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条观光体验之路

黄河之水天上来,淌过忻州别样美。奔流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经过忻州境内,将老牛湾、娘娘滩、西口古渡、乾坤湾等名胜古迹巧妙连接,宛若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忻州大地的绝美风光与深厚底蕴。傍岸而建的一号旅游公路,则像一条闪耀着人文光辉的心灵纽带,承载着丰富而悠久的人文内涵,成为游客探寻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蜿蜒前行,在大山河谷之间,时而盘旋而上,体验“一览众山小”,时而迤逦而下,观赏“长河落日圆”。黄河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两岸油松、侧柏苍翠挺拔。从将大河与青山“并行”、长城与黄河“握手”尽收眼底的老牛湾,到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黄河中央、被誉为“母亲河上第一滩”的娘娘滩,再到近代中国历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走西口”的发生地西口古渡……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忻州,领略厚重文化,饱览名胜美景,体验黄土风情。

驾车旅行途中,还有很多地方美食。不妨在起点偏关点几道当地特色,烩菜、炖羊肉以及手工豆腐等;或是前往西口古渡,喝一碗令人闻起来就食欲大增的酸粥。此外,偏关烧肠子、保德碗饦等“宝藏”小吃亦不容错过。夜幕降临,游客可选择入住提供舒适休憩环境和地道农家佳肴的窑洞民宿,品尝黄河大鲤鱼、手工杂粮面食等地方风味,深切感受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

“只需走一条路,就能欣赏万千美景。”来自北京的游客赵女士对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赞不绝口,“景点还是那些景点,资源还是那些资源,一条旅游公路把若干景点串珠成链,让我们行驶在路上,就能将黄河两岸的山水之美、黄土高原的青峰秀岭尽收眼底。”一条公路,万种风情。大河之畔,崇山之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如蛟龙盘踞,气势恢宏,又如玉带环绕,百转千回,孕育于古老文化中,开辟于青山绿水间,蜿蜒于蓝天白云下。

这是一条绿色生态之路

滔滔黄河水,在山西蜿蜒前行1008公里,穿过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既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绝美景致,也伴生着治理难题。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以靠近黄河为特色,因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忻州作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起始点,区位邻近全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对接“北方防沙带”,是山西省黄河“几字弯”生态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市上下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立足全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集中力量打造了以偏关县“两湾一山”生态经济林示范工程、河曲县田巨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沟域治理工程、保德县高地堎综合治理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用遒劲“笔触”挥毫泼墨,将黄河文章越“写”越精彩。

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第一县,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排头县”。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古以来风大沙多、十年九旱。为改变这一面貌,20世纪70年代偏关打响了造林绿化“全民战”,号召干部群众接力义务植树。近年来,偏关县以打好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为契机,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大景观,呈现出“荒山造林上规模、通道绿化出精品、乡村绿化显特色、经济林发展见成效”的林业转型发展新格局。截至2024年,全县国土绿化率已增长到48.6%。

绿,是生态色,更是幸福色。今天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不仅有生态之“绿”,还有发展之“绿”。过去黄河岸畔的破碎地形、陡峭沟壑都得到治理修复,曾经裸露的荒山现在像是盖上了绿绒毯,生机勃勃,前来观光赏景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自驾游,我走完了整个偏关段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这里路况很好,观景台也多,沿途还欣赏到了黄河的壮阔和两岸山峦的雄伟,真是不虚此行!”一位来自大同的游客意犹未尽地说道。

这是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起了风景,聚集了人气,还带活了产业。四通八达的路网纵横交错、辐射连接,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纽带,托起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希望。河曲县榆岭窊村,过去只是一个山高路远、田薄地瘠、生态脆弱的偏远山村,近几年通过引进经营主体,发展高端生态有机果蔬产业、海红果种植示范基地、有机蛋鸡养殖等项目,摇身一变成了“全省最美旅游村”“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万元,与十几年前相比增长近30倍。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承载的不仅是沿线群众奔小康致富的梦想,还有区域经济借势发展的希望。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偏关县老牛湾镇升级基础设施,规划文旅项目,开展“农家乐管家”培训,打响了“黄河人家”“长城人家”特色招牌,高端民宿、星空酒店、窑洞农家乐等各种经营主体,可同时满足上千人住宿、就餐。2024年国庆假期,老牛湾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同比增长8%,累计门票收入达32.63万元。据老牛湾镇镇长闫文兵介绍:“近几年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几乎家家都开客栈,这碗‘旅游饭’也是越吃越有滋味!”

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连接“城镇乡村景”,串起“山水林田湖”,贯通“产供运销用”,让无名小村变成网红打卡地,偏僻山村变成乡野休闲馆,老宅窑洞变成豪华型民宿。与此同时,大量特色资源被盘活,大山里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新业态不断涌现,极大促进了农村交通与沿线康养民宿、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对忻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循环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雪域,过峡关,一泻千里,奔流入海,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的贯通,来忻州黄河沿线观光的游人越来越多,也停留得越来越久……串一路风景、融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一张“快旅慢游深体验”的旅游公路网正在忻州大地徐徐铺开,筑起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通途大道,让新时代忻州的黄河故事代代相传。

近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高质量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批示指示和对山西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的基础上,从2025年起,用3年时间实施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行动。主要是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做精“交通+”“旅游+”文章,构建结构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公路体系,把旅游公路打造成为山西自然风景道、文化旅游路、乡村振兴带、富民发展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记者王晟)

山河共舞的诗意画卷

春日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

是最动人的山水画廊

它串联起黄河沿岸

无数自然与人文的瑰宝

这个春天

不妨沿偏关、河曲、保德一路自驾

解锁沿途的绝美风光

感受山河春色的诗意与磅礴

老牛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牛湾。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老牛湾南依偏关县,北靠内蒙古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在这里再现。老牛湾因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成的老牛湾古堡而闻名,该堡北控黄河,南接偏关,堡城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状,堡墙由夯土筑成,东南方设城门,并建有瓮城。

老牛湾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从偏关老牛湾出发,主线贯穿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个县(市、区),大河奔流、百转千回的壮丽景观尽收眼底。

站在古堡的制高点北望,老牛湾村紧紧依偎在古堡之下,十几处民居院落紧密聚拢在一起,灰白色石块和石条垒砌的院墙简洁整齐。不远处是一座独立于古堡之外的烽火台,犹如一位英勇的将军昂首挺立。没有朔风凛冽,也没有黄沙扑面,碧蓝的天空下,留给人宁静的感受。偶尔一阵清风拂来,竟然隐约能听到村民的闲聊声。

在黄河岸边欣赏壮丽风景,在长城脚下感受多元素华夏文化相拥,古城、古堡、古道,大河、烽火、绿树,还有数不清的感人故事、民间传说,这是自然与人类穿越千年的邂逅,这里就是山河关堡交相辉映的老牛湾。

乾坤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坤湾。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 乾坤湾是晋蒙黄河大峡谷中最漂亮的一段峡湾,有“中国的科罗拉多”之称,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百里长峡中的最美回环”。乾坤湾的形状如同一个巨大的太极图,黄河在此奔涌而来,遇到高山险阻后欲进先退,迂回向北,然后再从容向南,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使得乾坤湾又被中外专家学者定义为太极八卦图的天然发源地。

在乾坤湾登高远望,黄河“九曲十八弯”美景尽收眼底。乾坤湾旅游风景区大做“牛”的文章,打造了明门、八卦台、乾塔、坤阁、神牛群雕、景观步道、景观墙、三不猴观景亭等“八景”,每个景点都是黄河文化的诠释。

乾坤湾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奇迹,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里是中国黄土高原沧桑地貌的典型代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万家寨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家寨堡。资料图

万家寨本是一座古代驻军堡寨,因明代兵部尚书万世德在此守关而得名。当代因建设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而闻名全国。

万家寨村南500米的沟谷中心有一座孤立的山岛,上建一座石砌军事古堡,叫万家寨堡,也称翠峰禅林寨,为明代遗迹。现在古堡整体保存较好,石墙石门券完整。堡面呈不规则形,东西122.6米,南北40米,周长230米,占地面积2440平方米,由外堡和内堡组成,城门2座、马面1座、石碑1通,房屋基础2座。内堡高于外堡五六米,内堡中央有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翠峰禅林重修碑1通。此堡具有军事防御、屯兵指挥、交通管控等重要历史作用。山岛周围的天然石壁造型奇特,形同座座雕塑,其中象鼻石最为形象逼真。

万家寨水利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家寨水利枢纽。摄影王文君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世界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是山西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解决太原、大同、朔州三市的工业及生活用水,还有发电、防汛、防凌等功用。因工程艰巨,技术难度高,被专家称为“具有挑战性的世界级工程”。

1998年10月1日,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同年11月28日,枢纽首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工程投用后极大缓解了晋蒙两省(区)周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以及下游地区工农业用水供需矛盾。

作为山西“引黄入晋”水源龙头工程和北京永定河生态补水的水源地,万家寨水库供水效益逐步显现。由于工程宏伟,影响巨大,现在万家寨水利枢纽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有当年亚洲最高的黄河铁索吊桥,跨峡谷连通晋蒙,还有气势宏大的黄河峡谷库区和黄河泄洪排沙景观。

关河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河口。摄影陈鑫龙

关河口是偏头关的水路关口,也是偏头关的关隘标志之一,它以偏关河汇入黄河的入口处而得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河口。从山势地理位置上看,又是一个关河峡谷的谷口,两面绝壁,中间河谷。由于驻军将士自古定居,把守关口,形成古兵寨,撤军之后,当地居民在此定居。现在的关河口民居古朴,石窑古老,门券环扣,石巷幽深,是一个风情独特的古村落。

关河口自然风光壮观,人文景观深厚。游人或登悬崖鸟瞰古村落,或乘快艇畅游黄河峡谷,或穿古巷叩问明代关署,或住农家品尝黄河鲤鱼,登墩台思长城烽烟,临绝壁与古人对话。

桦林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桦林堡残存的堡门。摄影王文君

桦林堡位于偏关县城西13公里处的桦林堡村,这座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的古堡,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要塞,更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烽台耸立,长城逶迤,构成了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桦林堡的城门基本保存完好,门楣上嵌有一块“桦林堡”的石匾。桦林堡的城墙依然颇有气势地耸立在山岗上,呼应着长城的一座座烽火台。尽管经历了风雨的侵蚀,古堡的城砖裸露,缝隙间生长着荒草,但它依然以其威严和沧桑挑动着游人的心弦。

桦林堡,不仅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更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寺沟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寺沟长城。摄影聂新光

寺沟长城位于偏关县天峰坪镇黄河峡谷东岸崖边,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属于偏关县黄河东岸外长城。长城与黄河、内长城与外长城,都在这里交汇,这里的边堡和烽火台众多,是偏关西北方的重要屏障。

在这里,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成为山西长城的经典画面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上寺沟是偏关县重要的水旱码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偏关西北方的重要屏障,明王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冬季踏冰进入山西而修建的一段沿河长城。

寺沟长城因护宁古寺庙而得名。护宁寺始建于元代,坐落在黄河东岸边的长城脚下,距偏关古城25华里的寺沟村。漠北草原上的战事频繁,寺庙成为了黄河边战争和硝烟的前线。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护宁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历史上军事防御和民族交流的重要场所。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变迁。

弥佛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弥佛洞。摄影宫爱文

弥佛洞凿建于北魏年间,位于河曲县城东北46华里处石城村北,弥佛洞是一座石窟佛寺,在黄河峡谷绝壁上的一座天然石窟内建设而成。就地取石,依山凿洞,工艺精美,气势不凡。石窟面阔、高、深各三丈,怪石倒垂,犬牙交错,洞内供如来佛、地藏王菩萨、财神、八洞神仙等塑像。

弥佛洞以其奇、雄、险著称,置身洞口,头顶倒挂欲坠的巨石,脚下似来自天上的黄河,对面是云烟环绕的高山,身后是深居千年的石佛,神秘、幽隐、惊险、壮阔,令人神往、陶醉。

弥佛洞古寺分为上下禅院、弥佛洞石窟三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上禅院门头刻有“石径禅院”匾额一块,两侧有副石刻楹联:“古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可见古寺的奇特风貌。下禅院依山凿成,清静而整洁,真乃佛家圣地,分别供有河神、观音、八洞神仙等神像。

龙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口水利枢纽。摄影王文君

在黄河流经的偏关县上游有一段崖壁夹峙的峡谷,崖上古堡点缀、城墙绵延,与黄河相伴而行,崖下为老牛湾,黄河在这里已经被牢牢地束缚在峡谷中,崖壁耸峙。由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到河曲县梁家碛村这一段长达80公里的长峡,被当地人命名为“龙壕”,亦称龙口。这里与上游的落差达到200多米,此处河流深邃,两岸石崖高耸,峡谷夹峙,黄河在这里曲折前行,在百里长峡中形成了美丽的大回环。龙口既是这一段长峡的结束处,也是长峡里最凶险的所在。因为河水急遽下切,河床骤然收束,河水顿时暴怒,像一条巨蟒一样来回滚动身体。水大浪急,涛声轰鸣,水雾腾腾。

太子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子滩。资料图

太子滩位于蒙晋陕三省交汇处,现属准格尔旗最南端的龙口镇。太子滩是黄河上的一个悬水岛屿,地处黄河河道中心位置,地势较高,高出水面四五丈,四周全是悬崖峭壁,人畜难以攀爬。占地约108亩,遥而望之,似在开阔河面上的一艘巨型舰艇。太子滩上有温泉,水流汩汩而出,试之烫手。这里常年干旱,树木花草难以存活,是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传说因代王刘恒在岛上住过而得名。

娘娘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娘娘滩。摄影张存良

“九曲黄河十八弯,传奇莫过娘娘滩。”娘娘滩位于河曲县城北7公里,是黄河河床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岛”,传说因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在此避过难而得名。娘娘滩的村民从古到今都是李姓,传说是当年负责保护薄姬、刘恒母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后代。

这里绿树掩映,田畴交错,鸡犬相闻,恍如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据旧县志记载,滩面最大时“广可五顷”。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岛上仅剩土地300亩,但全部是上等水田。环岛四周白杨挺拔,绿柳婆娑,阡陌纵横,以种植玉米、小麦、糜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兼种各类瓜果蔬菜。由于地肥水美,作物年年丰收,玉米亩产超过千斤。近年来,岛上农家又于房前屋后栽植了不少果树,金秋时节,紫的葡萄,黄的酥梨,红的海红,把整个滩头装点得色彩斑斓,分外好看。

岛上现在建有圣母祠以纪念薄姬,据说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汉文帝的生日,村民要在圣母祠前烧香摆供祭祀。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耕作时刨出古瓦,长约一尺五寸,宽约六寸许,整瓦呈半圆柱形,瓦当为整圆,上刻汉代隶书“万岁富贵”。通过“汉瓦”更加佐证了薄姬母子的故事并非虚构。据传,刘恒被封代王时,求母亲同去代地,薄姬习惯了这里安静的田园生活,不愿离去,刘恒便派人在岛上建设宫殿,供母亲居住。几年后,刘恒被推举为皇帝,又派人来请母亲同赴都城,薄姬不忍离开,无奈之下,来人放火烧了宫殿,断了薄姬在此继续生活的期望,至此薄姬才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黄河小岛,为后人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

西口古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口古渡。摄影冯晓磊

西口古渡位于河曲县城黄河东岸。古渡对岸右边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边是陕西省府谷县大佛渡口。西口古渡原名“水西门渡口”,三渡口隔河相望,形成“鸡鸣三省”的独特地理位置。

西口古渡见证了走西口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河曲、保德一带的农民迫于生计,经西口古渡,西渡黄河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垦荒种田,通商贸易,迈出了走西口的第一步,从而形成了晋、陕农民走西口的重要通道。

如今,西口古渡已成为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并纳入了统一规划的黄河旅游圈。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人们都要齐聚于此,举行“河灯节”,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预祝来年的风调雨顺。

唐家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家会。摄影张存良

唐家会是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一座美丽小村庄,位于河曲县文笔镇,与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准格尔旗隔河相望。这里山环水绕,风景优美。近年来,唐家会以文旅休闲娱乐为切入点,已逐步打造成集休闲、游乐、餐饮、民宿为一体的文旅养生基地。旅游业有宣扬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李飞事迹的党建广场、农家乐民俗小院、亲子游乐园等景点。

海潮禅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潮禅寺。摄影杨峻峰

海潮禅寺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镇南门外,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年间重建。由于寺庙依山而建,平地面积有限,故寺庙分为三层,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小巧玲珑。

寺庙的亮眼之处是它的建筑特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公路上很远处就会看到一座漂亮的灰顶红墙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面黄土山崖下。楼加院,一层一层地上升,一层比一层大。刚进寺门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个“井底”,而游人就是那只“蛙”。很小的院落,站不下几个人。当上到第二层时,发现这里大了许多,门楼殿宇一个串着一个,不仅有外楼,而且有内楼梯。这里上下十二座庭院,数十楼阁,曲折幽深。二层的左边有一个像花园似的院落,从这里可以进入顶层。上顶层的回廊式楼梯很特别,飞檐相连,逐级升高,很是少见。海潮禅寺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的庙会,为河曲最大的庙会,俗称万人会。每年这时,山西、陕西、内蒙等地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祈求一年的通顺。传统与新潮同在,宗教与科学同现,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带动了旧县地区商贸的发展,这是其文化魅力所在。

天桥水电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桥水电站。保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桥水电站为黄河第六坝,建在“斗水七沙”的中游地段。黄河万古奔流,走石扬波,泥沙俱下,老祖宗们只能望河兴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驯服这条巨龙,黄河上众多雄奇险峻的大峡谷,一个接一个华丽转身,高峡出平湖,变成水电站,天桥水电站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黄河中游北干流上第一座低水头、大流量、河床式径流试验性水电站”。就规模来讲,低坝梁,小库容,小机组,是一座小水电站;但从试验角度上说,意义重大。

天桥水电站于1970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共有四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原计划三年建成,但到1978年8月四台机组才全部发电,耗时八年有余。天桥水电厂志记载,工程总共动土方236.5万,石方105.36万,浇筑混凝土38.6万方,用工1716.6万个,总投资1.98亿元。

人们回忆说,这是一座用手工打造的电站,一座用艰苦奋斗精神铸造起来的电站,两岸晋陕两省十个县的上万名民工都参与了建设任务。天桥水电站的建设,为开发黄河中游积累了经验。天桥大坝连接晋陕两省,同时兼具战备桥之功用,载重大卡车可疾驰而过。

兴保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兴保塔。摄影袁建波

兴保塔位于保德县东关镇康家滩村与佘家梁村交界处,飞龙山之巅,总体建筑环境由三部分组成:兴保塔、“之”字行步道、文化广场。

兴保塔共有九层八角七十二廊柱,突出地面60.99米,通高70米。宝顶青铜铸造,镀铬镀钛,金黄色,高10.5米,有八根铜链牵系八角。外檐三彩斗拱,屋面宝蓝色琉璃瓦,基座有汉白玉滴水龙头,屋脊桁梁彩绘仙人走兽。台基立面为优质金刚石,内基须弥座为花岗岩。一层外围36块汉白玉栏板,栏板外侧雕刻全国各地名塔,内侧雕刻保德民俗;二层24块栏板雕刻花草虫鱼;三层为汉白玉海棠池栏板;四层以上均为汉白玉海棠池栏板。整体墙面为米黄色,配置LED灯光,塔内九层螺旋式楼梯贯通。“之”字行步道,高129.53米,直线距离490米,步行距离780米,880级阶梯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文化广场,总面积为7969平方米,布置文房四宝、日月同辉、状元笔(塔)等景点。

故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城村。摄影吴宇

故城位于保德县杨家湾镇故城村中‌。故城的主要景点是关帝庙,它历史悠久,现存建筑均为清代所建。据碑载,关帝庙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迁于现址。关帝庙坐北朝南,东西并列三个院落,包括奶奶殿、关帝殿和观音殿,各自独立开门并设掖门相互连通。关帝庙的建筑风格独特,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关帝殿,东西两侧自南向北分别为钟鼓楼、东西耳殿;东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观音殿,东西两侧自南向北分别为钟楼、西配殿;西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奶奶殿。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前单步梁对后三架梁,通檐用三柱,斗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下施通间雀替,雀替表面雕刻吉祥图案。东西山墙及后檐墙西次间所绘壁画为《三国演义》故事连环画。2007年6月,关帝庙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钓鱼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钓鱼台。摄影袁建波

钓鱼台位于保德县西部杨家湾镇,距保德县城8公里,这里面临黄河,背靠大山,紧邻黄河一号旅游公路。

钓鱼台是我国古代爱国将领、明代五省总督陈奇瑜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耗巨资开凿的一处大型园林式石窟。这里“轻鲦出水、白鸥矫翼,水石清幽、地势险峻”,是全国十大钓鱼台之一,是黄河上唯一叫钓鱼台的旅游景点。

景点主要有陈奇瑜总督的书房和大型佛教活动区佛祖阁、潮音阁、藏经洞、古韵轩、吕祖祠等,此外还有古水井、古渡口和嵌有“天险雄辟”的古关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钓鱼台也是红色旅游景点,许光达大将、彭绍辉司令员曾在这里多次指挥战斗。钓鱼台前的湖心岛上是以陈奇瑜的字命名的正学亭,景区周边是艺术围墙以及钓鱼台广场、健身场、网球场、山门、游泳池、划船、养鱼池、玉玹湖。游客可从县城乘船顺河而下,健步登石窟,静心拜佛祖,亲近古遗产,品尝田园风,享受古文化,感受好传统。

冯家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家川万亩枣园。保德县文化局供图

冯家川地处保德县西南部,是黄河入晋流经忻州市的最后一个村镇,区域总面积约47平方千米。这里因地状似鸭头初名鸭头川,后因居民多姓冯改名为冯家川。

冯家川毗邻小木碛,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渡口之一,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作为连接华北前线和延安的重要红色通道,运输粮食物资。

保德红枣名扬天下,其中以冯家川最为有名。大河上下流传着“口里猪、口外羊,冯家川的油枣寸半长”的谚语。凭借黄河滩便利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以及当地人丰富的枣树栽植经验,冯家川所产红枣有核小、皮薄、肉厚、糖分多、油质大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2001年保德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来源:忻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