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河北省直工会特邀心理咨询专家徐涛以“勇于担当 心态阳光”为题进行心理宣讲,为职工送上了一份实用的心理健康指南,帮助职工拥抱高效与健康并存的职场生活。
在忙碌的职场环境中,由于工作任务过重、竞争加剧、社交消耗等多重压力交织,加之家庭生活、亲子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让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陷入“心”困境。有数据显示,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均呈增长趋势。
省直工会聚焦职工心理健康问题,在省直职工活动中心为省直职工打造了“健心空间”,配备了智能心理咨询自助系统、仿真二代宣泄人、漩涡减压仪、多参数生物AI情绪分析系统等专业设备,聘请心理咨询老师分别在每月月中和月末的周四为职工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并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
重视职场压力预警
“压力是一种主观体验,因人而异。当一个人遇到的事情、任务超过其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时,压力就产生了。”徐涛说,适当的压力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压力过大就会引发一系列身心反应。生理层面,失眠、血压波动、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往往是压力的“信号灯”;心理层面,压抑、焦虑、情绪萎靡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问题则如同隐形炸弹,为工作生活埋下隐患。
“焦虑症现在已经成为精神心理问题的第一大类疾病,在人群中占比已超过4.96%。也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焦虑症患者。”徐涛说。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焦虑症?一般,焦虑症会出现精神性焦虑和躯体化症状两大表现:精神性焦虑表现为过度担心、对象不明的惶恐不安、警觉性升高等;躯体化症状则包括肌肉紧张、消化功能减退,出现头晕、头痛、口干、出汗、心慌、呼吸困难、尿频、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徐涛在宣讲中特别提醒,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丧失愉悦感,或者伴随易激惹、体重骤变等情况,甚至产生罪恶感、自杀想法等需警惕抑郁倾向。
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
面对职场压力和不良情绪,盲目“硬扛”或依赖暴饮暴食、疯狂购物、酗酒等成瘾行为只会加重负担。要想科学调节情绪,徐涛建议,可以尝试使用“4+2”治疗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4”即通过学会转移、适度宣泄、学会自我安慰、语言控制等方法改变心情。例如,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或用看电影、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有意义的轻松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也可以使用放声大叫或唱歌、向他人倾诉等方法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在情绪激动时,可以默诵或轻声警告自己“冷静些”“不能发火”。
“2”即通过改变认知、调整心态和提高认识、加强修养来改变心态。“有些人之所以情绪焦虑,是因为产生了‘灾难联想’‘非黑即白’等歪曲认知,例如只因一次考评成绩不佳就怀疑领导同事可能会戴‘有色眼镜’,或将任务失败视为‘人生污点’。”徐涛说,积极心理学提出“三角法则”——关注自我优势、发现外界善意、对未来保持希望。这三个观念可以帮助大家改变这些歪曲认知和不良心态,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
构建职场“心理免疫力”
面对职场中的各种负面情绪、压力和挫折,采用多种方法保持心理健康和稳定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宣讲中,徐涛为职工梳理出9条具体方法,帮助大家养成阳光心态,提高抵御各种负面情绪和压力的能力。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徐涛说,首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对工作的热爱,不断在工作中寻找兴奋点,提高工作及生活技能。树立合理的预期也非常重要,避免因实现困难或无法实现而紧张焦虑。还要有效地组织、统筹安排学习工作并及时总结;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分享苦恼、寻求帮助;挑战自我,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正确对待批评、不断的自我鼓励;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喜剧片、外出旅游和保证充足的睡眠等;保持规律运动,适时地放松,可在短时间内缓解紧张,恢复精力。
“世界是多元的,我们要建立多元的价值体系,不要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记住这一点,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宁静。”徐涛说。
(河北工人报记者王井堪 实习记者张青)
来源:中工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