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时候考验的不仅是艺术家的表现力,更需要观众有着强大的“脑补”能力,那样才能看出来他们画的是什么。因为画中的一条线、一个色块、一个圆,有可能就是一条街、一栋房子、一个人——艺术家负责抽象表达,观众负责理解抽象。

Jason Anderson的作品就是这样,全是模糊的色块和粗粝的线条,没有细节刻画,没有写实表达,一整幅作品都像是色彩的涂抹和拼接,但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在模糊抽象中又那么清晰和真实。

城市高楼倒影铺满水面,初升的太阳耀眼夺目只能看到一团金色,云团被阳光撕裂出现奇异的色彩与形状……这些看似魔幻超现实的图景,在褪去艺术滤镜后,不过是都市晨曦本真的切片,就是我们平日里见到的样子——抽象化的表达,在观众脑海中,却有着非常具象化的呈现。

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正是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信息过载的数字化时代,Jason Anderson的创作暗含某种反向的解构哲学。他将被4K高清技术驯化的视觉期待彻底粉碎,迫使观众回归最原始的观看方式——就像原始人从岩壁的裂纹中看见野牛,孩童从云朵的轮廓发现巨龙。

这种做减法的创作方式,在每个观众脑海里投下的画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些被精简到极致的视觉元素触发的感受,是非常个人的。

希望本次分享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点创作上的灵感,顺便问个问题:为什么很多艺术创作都会趋于抽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