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波 通讯员 肖玲玲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首批“新四类”(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青岛共两家单位上榜。位于青岛高新区的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佐敦”)成功入选。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始终坚持绿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绿色工厂、无废工厂建设,减少碳排放;全面推动能源结构变革,2022年以来,通过污水源热泵、余热回收利用项目的建设,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高达426.24万平方米,占总供热面积的44%;2021年至2024年,青岛高新区还加速建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当前已建、在建光伏总装机容量达70兆瓦,加快推进“绿电”使用,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样板;另外,青岛高新区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全部运行后,年节省煤炭近1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7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工厂树标杆 光伏减碳见真章

在青岛高新区中远佐敦船舶涂料公司,光伏车棚正源源不断为工厂输送“绿电”。作为全国涂料行业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这里通过光伏发电、RTO废气处理设施升级等举措,年减碳量达292吨。公司环境经理邓国栋表示:“光伏车棚年发电43.8万千瓦时,能满足工厂10%用电需求,在园区指导下,我们已全面使用绿电。”

这仅是青岛高新区绿色转型的缩影。数据显示,该区近五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但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骤降93.4%,提前完成碳达峰目标。

绿电倍增添动能 余热回收创效益

在能源结构变革中,青岛高新区打出“组合拳”。通过污水源热泵、余热回收等项目,2022年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达426万平方米,占比44%。目前在建光伏总装机容量70兆瓦,待全部投运后年省煤近15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7万吨。

“我们车间漆渣年产量从15吨降到4吨。”中车四方所安全环保部副部长石长宏展示着智能危废管理系统。作为全省首批“无废工厂”,该企业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危废全流程可追溯监管。

小微危废“拼团”费用降1/3生态账本翻新篇

针对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青岛高新区创新“拼团”模式。23家汽修单位打包处置危废,转运频次提高50%,费用降低1/3。自2023年试点以来,累计转运危废85吨,节省处置费用超百万元。

“过去危废处置像‘打游击’,现在有了‘组织’。”某汽修店负责人算起经济账。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视频指导、专家对接等方式,帮助企业少走弯路,累计减少危废产生量超10吨。

站在新起点,青岛高新区正加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从“一企一策”到园区统筹,从技术创新到模式突破,这座生态高新之城正以绿色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