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几天前,崂山融媒的记者走近16岁自闭症少年喆喆的身边,用镜头记录他生活的点滴,听喆喆妈妈讲述他们16年来陪伴喆喆的忧愁与欢喜。希望通过我们的记录,让更多人消除偏见,理解包容自闭症群体,看见那些“不同”的背后,同样闪耀着生命光芒。

喆喆是名16岁的孤独症少年,他有时会像这样情绪突然激动,大多时候很快就能恢复平静,但一些刻板行为却常常伴随着他。比如一遍遍的摆放桌椅,反复确认地上的小杂物等等。
崂山区特教学校教师、喆喆的班主任姜合合说:“他每次外出上课的时候,都要把教室的桌子椅子整理得整整齐齐,就是达到他心里的一个标准才可以。然后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去干涉他,或者是制止他的话,他就会闹情绪,会抵抗。一般这个时间花的要比其他的孩子多甚至几十倍。”

这些看似没有任何意义的重复动作,对喆喆来说就像是一种程序,不能打断不能破坏,完成了心里就会很舒畅,这也是孤独症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发育障碍。一般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和狭窄兴趣等。大多数孩子在1-3岁时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
喆喆的妈妈王爽说:“就是不叫你,不叫爸爸妈妈,然后跟爸爸妈妈也不会主动的去亲近。感觉他有点不一样吧,但是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快到两岁了还是这样一个状态。就去医院看了,当时医生就说他可能是自闭症。”

自闭症孩子的出现,对任何家庭都是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了解到这是种终生的障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时,喆喆一家,尤其是母亲王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喆喆的妈妈王爽说:“一开始接受不了,看见孩子然后就想哭。然后就是就躲在房间里也不想面对他,也不知道说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这样了。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吃安眠药都没有用。后来我觉得自己和孩子比较幸运的就是,整个家庭的支持还是起了挺大的作用。比如说孩子爸爸他还是比较理智的,他就是一直安慰说没关系,孩子已经这个状态了我们就得面对,咱们一起面对。”

自闭症孩子发现越早、越早干预,对他社会技能的康复效果就会越好。那时王爽在东北的一所大学上班,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但为了带儿子康复,她辞掉了工作,全身心陪伴身边这颗孤独的星星。妈妈辞职爸爸一个人养家,再加上喆喆每天的康复费用,经济压力随之而来。除此之外照料一个自闭症儿童要付出的心力也远超出了王爽的预想。
喆喆的妈妈王爽说:“你跟他说什么他也听不进去,你教他什么他也不搭理你。其实有的时候就把这个情绪转接到孩子身上,然后也是吼他凶他,你怎么这么笨就是学不会,这么简单你都学不会。然后自己吼完打完之后自己又后悔,自己又放声大哭。”

就这样,在希望、失望、平静、崩溃的轮回中,妈妈陪着喆喆在普通小学读了5年,6年级时喆喆转入崂山区特教学校。因为放心不下孩子,本身就从事教育工作的王爽也进入特教学校工作。在那之后,王爽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自闭症孩子。她慢慢地疗愈自己,不再追问为什么命运对自己不公,也不再纠结孩子为什么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她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闭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错。对于像儿子一样的自闭症青少年,最好的康复办法就是走出家门,接触社会。而这其中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星星的孩子需要更多理解与包容,需要有人为星星的孩子发声,而父母则是他们最好的发声者。
为了培养喆喆尽可能地融入社会,喆喆妈妈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更多的“喆喆”,当他们需要走出家门、接触社会时,会面对怎样的社会环境?我们又能为这个群体做些什么呢?请继续关注《守护“星星的孩子” 走近“不同”的喆喆》下期报道,继续为您讲述喆喆的故事。
来源:崂山融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