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受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唐僧是一个是非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的“迂腐”和尚。

而作为唐僧人物原型的玄奘法师,却是一位集聪慧、执着和勇气于一身的“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僧和玄奘

西游小说的唐僧原名姓陈,父亲因被强盗所害,母亲将他生下来后,便将其放入木盆。木盆漂流而下,被寺庙僧人捡到。

经过十几年的苦修,唐僧终于成为大唐高僧,最后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他本名也姓陈,单名一个祎字,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虽然没什么太大的功名,但也做过县令。

可惜命运弄人,在他年幼时,父母双亲先后离世,不巧又遇上隋末大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乱世,人们为了活命,基本上没什么道德之说。

父母一去世,玄奘的一众亲属便把陈家的宅院和田地分食干净,十二三岁的玄奘眼看着就要流落街头。

好在他二哥早年出家,在一座寺庙中出家为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素见年幼的弟弟无家可归,便把他接到寺庙求生。

来到寺庙后,他在这里做了一个小沙弥,每日帮着方丈扫地挑水,有时候还会跟着二哥打坐念经。

久而久之,寺庙便成了玄奘的第二个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遇过双亲离世、亲人反目,在这个乱世之中,佛教寺庙为小玄奘提供一方净土。

他在寺中安心扫地,静心念经,双耳不闻窗外事。

随着寺中花开叶落十几回,春去秋来数十载,玄奘不仅身高追上了二哥,佛法也在日渐精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年后的玄奘开始尝试行走天下,去到各处佛门圣地拜佛求经,以求精进佛法

因为中原战乱,很多僧侣为了避难,选择逃入川蜀深山之中。

玄奘为了找到更加精妙的佛法,一入蜀山便是四五载,期间拜访了许多高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逐一拜见蜀中高僧,并习得各门佛法后,心中非但没有得见真法,反而愈加迷茫。

很多僧侣对佛法都抱着一种半知半解的心态,觉得年少不懂,必然是经历不够,年长后必然会无师自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玄奘不同,他每学得一门佛法,必须要寻根溯源,绝不做囫囵吞枣之事。

随着对蜀中佛法研究的深入,他内心也越发杂乱。

混乱的佛法既像杂乱交错的群山,又像错综复杂的密林,一旦深入,就很难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求真经

为了走出心中的密林,他果断选择离开群山环绕的蜀中,前往中原寻求答案。

他从荆州进入中原,先后来到河南、河北等佛教圣地。

随着他走遍天下名寺,也随着和一众高僧的交流,玄奘逐渐发现困惑自己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佛教早在西汉时期,就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原,但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佛教难以得到传播。

一直等到东汉建立,在得到皇室的认可后,佛教这才迎来第一次大规模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到了南北朝时期,在佛教鼎盛时期却遭到了朝廷的打压,很多佛经古籍遭到损毁。

虽然隋朝建立后,佛教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很多百姓依旧对佛教提不起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佛教的衰败,最严重的还是佛教典籍的损毁,这导致后世的很多佛法出现了残缺不全的情况。

再加之佛教的衰败和战乱频发,也促使很多天竺僧侣纷纷选择逃离中原,回到西方故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此以往,对经文的翻译也逐渐出现偏差。

佛经本就晦涩难懂,很多天竺僧侣都不见得能正确理解,更别说翻译成汉语了。

一时间,中原佛经千人千言,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时起,玄奘便萌生了西行取经的想法,既然中原佛经残缺不全,去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在那里总能求得正法吧。

虽然玄奘萌生了西行之意,但当时的唐军刚刚推翻隋朝,对边境的把控非常严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突厥大军突然兵临城下,这更加剧了边境的严峻局势。

为此,李世民要求汉人不得轻易出境,如有违反者以叛逃罪论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就和小说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在小说中,唐僧的西行可谓是万众瞩目,唐太宗率领百官为其送行,还特意给他准备了通关文牒和行李。

可现实中的西行之路,从一开始就是百般不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玄奘法师并没有放弃,趁着中原出现天灾,流民四起,他将自己打扮成灾民的模样,开始了西行之路。

这一路上,大部分时间他都不能表露自己的僧人身份,只能跟随流民以乞讨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路上,他在山野间遇到过劫匪强盗,在荒原上碰到过群狼尾随,同时还要面对身体的劳顿饥渴。

比起这些肉体之苦,最痛苦的还是内心的煎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边境战事一触即发,边境城防严密得如同铁桶一般,连只飞鸽都飞不出去。

看到那高达数丈、重兵把守的城墙,玄奘一度认为自己西行之路就要泡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经归来

好在有两名当地的僧侣在得知玄奘的西行计划后,被他一心向佛的诚意所打动,趁着夜色带他逃出了城防。

离开唐朝国境后,外面的城邦依旧危险重重,有些国王认为他是唐朝的卧底,有些国王想留下他做谋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千难万险后,玄奘法师终于来到天竺境内,见到了真正的佛学圣地。

在这里,他捧起佛经日夜诵读,不敢懈怠半刻。

他游走于多处名寺古刹,不但克服了语言障碍,还成为了天竺高僧,受到天竺国王的召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天竺有浩如烟海的佛经,但玄奘法师依旧对中原故土念念不忘,因为当初他西行的本意就是寻求佛法真谛,将西方正统佛法带回中原,惠泽天下僧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运的是,虽然他当初是偷出国境,但归来时却受到长安百姓和唐太宗的盛情相迎。

唐玄宗虽然很喜欢玄奘,但他对佛法却不感兴趣。

他只是单纯的敬佩玄奘法师的智慧和胆识,希望对方能留在宫中,蓄发还俗,成为唐朝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玄奘法师受宠若惊,他只想归国后安心翻译佛法,将佛教传遍天下。

在婉拒玄宗盛情相邀后,玄奘一度遭到软禁,不得轻易离开长安城。

而他的佛经翻译工作,也一度遭到朝廷的打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经翻译是一份工作量庞大的苦工作,即便聚齐数百名得道高僧一同翻译,那也需要花费数年时光。

可玄宗不让任何人帮他,玄奘法师只能独自翻译。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玄奘一直做着深居简出的翻译工作,身体都快累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一直醉心于佛经的翻译工作,玄奘法师自然疏于讲学,对弟子们也是见少离多。

时间一久,自然引发弟子们的不满,纷纷怀疑玄奘徒有虚名,并没有真才实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弟子们的诸多质疑,玄奘并未解释什么,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希望能在临终之前,将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翻译完成。

可在长期伏案劳作中,他的视力一天不如一天,身体机能也快速衰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天,他没有看到路边水坑,一时失足,不小心跌了进去。

自从跌入水坑后,他的身体情况更加严重,一度到了卧床不起的程度。

玄奘法师也觉得天命已近,便将弟子叫到身边,为其答疑解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这时候,众弟子才发现玄奘法师不但旁征博引,心中的佛法更是精妙绝伦,堪称真佛现世。

在玄奘临终前,众弟子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

面对弟子的最后一问,玄奘法师沉声顿气,说出两个字:得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这个答案,玄奘法师再无遗憾,随后黯然圆寂。

而众弟子也靠着这两个字,开始纷纷加入翻译真经的工作中,并帮玄奘法师完成了后续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将最后那个问题进行简单翻译,其实是众弟子问玄奘:天下的和尚在求来真经后,能否在死后到达极乐世界?

而玄奘法师的“得生”二字,便是告诉他们,只要心之所往,一定就能到达。

就像玄奘西行时的坚定一样,他也希望弟子们可以如自己一样,坚守内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