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惊喜地得知《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这本小书在做書展览上取得最佳销售成绩后,我就决定写这篇编辑手记。二十多天过去了,可是我的文档里只有三行字。

在这段时间里,这篇文档被我反复打开,又匆匆关闭。编辑朋友们都知道,真正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的,并非是单纯的看稿、改稿工作,而是与各个环节的负责人沟通,与财务部纠结各种费用清单,或是在作者和译者之间斡旋,调和他们理想中的呈现效果与现实中不得不妥协的条件……最近的每一天,我都被琐事缠身,脑袋嗡嗡作响。好不容易有一点空余时发现半小时憋不出两句话,又悻悻然去干杂活。

现在的北京,夜深,空气微凉。因夜半的地震预警,我的手机开始嗷嗷响,被吓得猝然惊醒的我睡不着,终于爬起来打开电脑,决定把这篇编辑手记写完。

但……写些什么好呢?

编辑如同书页间的标点符号读者不一定会察觉到我们但我们必须确保文字精准无误,图书结构紧密流畅,将一本书的灵魂完整地传达给它的读者

不过这背后的工作是孤独的,枯燥的,如同这几天让我脑袋发疼的工作,没甚好写。再回想做《涅朵奇卡》这本书的过程,我又有些说不清的感触。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那种天才般的精湛技巧、深邃的灵魂,早已成为一种我不敢轻易评价、只能静心品读的艺术。作为编辑,我能为这本书做的,实在是太少了。若要总结做了什么,或许,我只是充当了一次文字的搬运工吧。

我翻开硬盘才意识到,成为策划编辑三年来,我已制作、参与了近五十本书。题材之杂,让人不忍细看——童书、漫画、家教、育儿、历史、哲学,甚至成功学,无所不包。我也常常想做自己喜欢的书,但能做到喜欢的书就像拆盲盒拆到了隐藏款,这对编辑来说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

但我很幸运,在去年初,我迎来了梦寐以求的文学选题。彼时,公司决定启动全新的文学产品线,而我有幸成为这条产品线的负责人。这一系列图书的第一本,便是《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一个开始

既然是新的产品线,如果做不好就会及时止损,砍掉项目。那时我已经在一堆烂书稿中挣扎了很久(有过类似经历的编辑老师们应该能深有感触)。我无比渴望这个文学系列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把它视为我职业生涯中能够迎来称心顺意稿源的救命稻草。在那种焦虑与期待交织的心境下,这套书开始制作了。

然后,就开始了策划选题的工作。领导也研究了许久,不知该选择哪本书作为“随身轻经典文库”的第一本书。我们考虑过《呐喊》,这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考虑过托尔斯泰,站在世界文学史山巅上的作家,放在第一本的位置镇场子很有排面。

但我们还是希望能挑选一部既富有价值,又能代表该系列丛书气质的文学作品作为开端。也就是在此时,女性主义题材的书在市场正打的火热,陀翁又兴起了一阵新热潮。《涅朵奇卡》这本书进入到我们的视线。

首先,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作品,既能让读者一窥这位文学巨匠的风格雏形,又不至于晦涩冗长,适合轻量化阅读。其次,《涅朵奇卡》虽未完成,却已展现出陀翁后期作品的精神内核:孤独的灵魂、家庭的创伤、爱的渴求与救赎的可能。对于初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来说,它是一个极佳的入口,对于熟悉他作品的读者,它又能提供不同于《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细腻体验。

更重要的是,涅朵奇卡的故事本身就像一则“轻经典”的象征——一名少女穿越困苦命运,在幽暗的世界中寻找自我的光亮。这种历程,如同每一位阅读者的精神成长之旅,令人共鸣。而这,正是我们希望“随身轻经典文库”能带给读者的魔力。

当然最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本书的图书销售数据可观,经过判断我们觉得它能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書桑朋友圈偷来的图~

02

关于
内文

确定图书后,就要选择译本了。那时我将书通读了一遍,开着自动翻译的网页浏览俄国各大网站,查找《涅朵奇卡》这本书的资料和陀翁写下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在了解书籍诞生的历史后开始尝试寻找新的译者。我们期望译稿不仅能够忠实传达出故事中每一个主人公的精神性格,还要保持陀翁特有的哲理性与深刻性。

但我们没能找到合适的译者。

峰回路转,就在此时,我们在二手图书市场上看到了一个《涅朵奇卡》版本,一本旧书竟然卖到了1888元。这就是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涅朵奇卡》。译者是“陈林”,在阅读了她的译本后,大家的心里都有了确定的答案:就是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涅朵奇卡》旧版封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涅朵奇卡是对生活深感迷茫的灵魂,她又在漠然的外表下埋藏着无声的挣扎。这种在平凡日常中流动的暗涌,既难以捉摸,又让人感同身受。陈琳的译本在长句和短句之间找到平衡,在字词间留足了情绪的余韵,精准体现了这种感觉。

然而因年代久远,译者经历动荡年代,从“陈琳”更换姓名为“陈林”,我们寻找译者的过程十分困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在一篇不起眼的地方报道里发现了译者的真实身份,她是中央编译局的首批工作人员陈琳,也是开国上将陈伯钧的妻子。

我们辗转联系到了的后人,最终才将这部经典文学重新展现在众人面前。

译稿初到时,读起来已然动人。但因翻译完稿年代久远,许多字词用法已与现在不甚相同,有些用法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我们需要对译稿进行调整。优秀的文编老师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译稿的文字内容,并对不规范字词用法做了细致调改。

当然也出现了很多哭笑不得的事,比如经常有读者反馈这本书中有“错字”和“错误用法”。比如“亲生父”,因为不常用,好多读者以为是漏掉了一个“亲”字。“乘”这个字作为介词使用,意为“趁着”,但被误会成印错了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也曾用过这种写法

文稿部分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另一项关键工作——插画的授权。我们联系到莫斯科苏联人民艺术家伊利亚·格拉祖诺夫国立美术馆,成功获得了格拉祖诺夫为《涅朵奇卡》绘制的全部插画的版权。对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收获。格拉祖诺夫是俄罗斯殿堂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为本书增添了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插画的部分就此敲定,图书的内文部分也算是处理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装帧与封面

接下来的工作进入到了装帧设计阶段。因为是系列书,所以此次设计不只是敲定《涅朵奇卡》这一本的封面,也要确定好这套书的封面基调。说到这一部分,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将经典书籍改成小开本尺寸。这一想法源自一场对“轻”与“重”的深刻思考。我们决定让这个系列回归最原始的功能——阅读,并且是随时随地阅读。

市场上经典文学的版本层出不穷,我们既希望这套书的设计能够保持创意和新意,在众多版本中脱颖而出,还要符合书籍的定位,契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又需要考虑到作为系列丛书,未来的装帧设计能保持一致性和可复制性。

于是,以“轻”为主的小开本设计诞生了。

不过,这套书籍的尺寸并不是最能压缩印制成本的选择,甚至只要将图书尺寸再缩小一圈,就能在某些规格的纸张上降低印制成本。然而,考虑到读者的握持习惯、常见的口袋大小以及字号的阅读舒适度,我们还是决定保留目前的尺寸。我们更希望,书籍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给予读者最舒适的体验,而不是仅仅追求成本的最优化。毕竟,书籍的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外在的尺寸和触感也承载着我们对阅读的尊重。

接下来就是封面设计部分,此处必须要感谢下我们的封面设计老师,没有他对细节的反复推敲,也没就有现在的封面效果。刚开始时,大家意见分歧很大:有些人倾向大胆的色彩,觉得这样能吸引眼球;有些人则主张更为简约保守,怕设计过于突兀。我与设计师经历了几个月的反复打磨,数不清多少次版本的迭代。从字体的选择、排版的布局到每一个小细节都精雕细琢。大家不断交换意见,在讨论中,我们也离心目中理想的封面越来越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均为未用的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的基调也是一个字——轻。作为小开本图书,厚重感十足的封面或者过于浓烈的色彩会让整本书失去它本应有的轻盈感。我们希望传达的,是一种简约且富有力量的视觉体验。

到了这里,新的问题又来了——这套图书的封面主元素该选什么?我们请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创作原创插画,尝试了油画、水彩、岩彩、木刻版画等多种风格。最终我们决定选择同样富有岁月积淀的世界名画、许多遗失在时光中的老插画,作为图书封面主元素。我们希望,经典文学的力量,不仅仅通过书中的文字传递,更能从封面开始,就悄悄地触动读者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这里,《涅朵奇卡》、以及随身轻经典文库系列就基本诞生了。但想要把一本书送到读者手里,远不止于改稿、排版、和装帧设计。图书的文件做好后要把它交付印刷,准备上市销售、营销。它是无数人的心血交汇,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与时间较量,与语言较量,与自己耐心的较量。

04

未竟之书,未竟之人

我很喜欢《涅朵奇卡》这个故事。陀翁的小说中,底层人物主角居多,他们都在破败环境的驱使下踉跄前行。涅朵奇卡也是这样一个人——她孤独地走在命运的荒原上,忍受苦难,承受失落,她生于破碎的家庭,承受着继父的疯狂,经历母亲的离世,被命运推搡着走向未知的未来。

但她不同于陀翁笔下的其他人,比如《罪与罚》的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是被一个女子的信仰和爱拯救。《白痴》的主角梅什金公爵,因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而走向悲剧。陀翁笔下的每个人都与心魔共生,但唯独涅朵奇卡拥有自救的能力。

她不曾被绝望吞噬。她拥有一种微弱却不可摧毁的光,一种执拗的温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痛苦从不是终点,挣扎才是。这种挣扎,或许就是他最早期的作品中,那种尚未被完整表达的命运意志。它是陀翁思想起点,是他后来所有杰作的雏形,思想的伏笔。

可惜这本书并未完成。陀翁因流放而中断了创作,故事在最富悬念的地方戛然而止。在他流放归来后,这本书也没能被续写。未竟的故事,未竟的命运,未竟的成长,一切都停留在一个未被填充的空白之中。我也忍不住去想象,涅朵奇卡的未来会如何她的灵魂是否能找到安放之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一些感想

这是我第一本完整操盘的文学作品。在这本书校对核红、你来我往的稿件之间,我像一个操控无数齿轮的工匠。这本书,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我的疲惫,也见证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执念。就像涅朵奇卡在命运的泥沼中不肯沉沦,希望变成更好的自己。我也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不断打磨,能让它能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你们面前,哪怕这意味着无数次修改、推翻、重来。

好消息是,它的销售成绩不错。并且在做書的展览中成为了“销冠”,卖出了54天140本的好成绩。我也才能拥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写下这篇编辑手记。

我常常想,生活的无意义究竟能从书籍中消解掉多少。但如果没有书籍,或许我们就只能在现实的洪流中被迫游走,无法窥见他人的思考、感受和挣扎,无法在无意义的时光中找到某种慰藉,找到一种理解和共鸣。

书中有一个场景让我久久难忘。涅朵奇卡在童年有一个挚爱的伙伴叫卡加,过路的人看到卡加都会发出感叹,由衷地在这个小姑娘身上看到幸福的样子,仿佛她就是为了幸福而生。因此我想送给大家一个奇妙的祝福,希望读到这篇编辑手记的朋友们,也能拥有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幸福气场。我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涅朵奇卡一样,拥有强大的内心,在命运的波涛中,不失为自己、为美好、为坚韧的力量。

嗯,这就是我偏心的年度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还有很多未尽的趣事和感悟想和大家讲。此时不得不提另外一件令我激动的事,我被做書邀请去深圳分享我和《涅朵奇卡》的故事。我也很期待能深入谈一谈这本书的精神内核,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不同人格的生存状态,和这些人物背后所揭示的人性光辉与阴暗。我期待与大家一同思考,这些人物所经历的命运与选择如何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抉择与反思提供启示。

就这样,这篇编辑手记就写到这里吧。四月四日,我在深圳等您来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心:2024 100位编辑的年度之书

展览时间:

2025.03.28-05.05

展览地址:

深圳·南山 文心六路4号

保利·Kaledo嘉乐道B1骑行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