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刀9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记: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到今春,时光远逝80余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滚过了80多年前的血与火,归来哪能是少年?

小刀97原创/再发于清明

【清明•影像志】

——祭词——

那一年春天,我辗转于滇缅公路大理漾濞段

过永平、到功果、至更远

一路上,当地老乡告诉我:

这是一条英雄路、救国路

我讶异于滇西山野中

乡村父老竟有这样的用词

足见“滇缅公路”4个字,已融入他们的骨髓

那是抹不掉的民族记忆!

从来1942年到1945年

曾有40万中国青年

从这条路上走过,很多人再也没回来

这个清明,我为他们

点上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这条路让今天的年轻人

读懂一个词:远征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布雷起草、蒋介石修改的《告入缅将士电稿》(原件现藏重庆某馆,可点击放大看),

从2013年春天起

为寻找一代人沉寂的血

我先后九次走进云南滇缅公路

沿着那一代青年早年留下的汗气

迈过青草和山岗

在黄昏中倾听

太阳坠下群山的声响

这是滇西的暮春,天空始终沉默着

只有云,会不时绽开惨淡的笑

让落日的红,烫得我心痛——

从1942年3月到1945年5月

先后有40万中国青年走过这条路

他们中的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

他们去了哪里?

这是时间在追问,也是我在追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滇缅公路大理漾濞段残存的弹石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滇缅公路大理漾濞段残存的弹石路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滇缅公路长约千余公里。40万报国者中,有10万还是20万人再没回来?

02

这条路上有

战士·面孔·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轻的血性面孔,是那个时代的网红。原本想放一张伪娘照片作比对,又怕脏了先辈的眼

冲锋号,柯野-砺剑战歌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这是二战名将麦克阿瑟的名言

虽是名言,但我不太相信

毕竟只有神才不死——人能吗?

80年过去了

在滇西,在更辽阔的大地

一代又一代成长的青年

仍在从心底祭奠那一代青年

这让我明白:

他们凋零的,只是肉身

不死的,是精神!

是民族崛起的魂!

我,虽然不认识远去的他们

但他们真实的面容

仍然打动我

即便他们已经凝固成

烽火岁月中的铜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这条路上有

前驱者痛楚的血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张抗战中国的著名照片

他是谁,他来自哪里

他倒在什么地方?

有人说他是远征军

有人说是他是川军

不管他是谁,他肯定是一个

殁伤于铁马冰河的战士!

山之上,国之殇

在所有的危难时刻

这个国

从来就不缺勇敢的青年!

他们迎着林中响箭

冲锋,倒下,绽血

拔出箭簇,继续冲锋

虽然照片是黑白

但我分明看到了一代前驱者

鲜红的血……

(照片来自章东磐主编的《国家记忆》。在美国国家档案馆记载中,照片主人是一名受伤的中国士兵,由美国通讯兵拍摄于1945年4月)

04

这条路上

有过神情的惊异和神态自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滇缅战场大反攻前夕

搭乘美军运输机的中国士兵

正通过驼峰航线

空运到印度去受训

这是一群农家子弟

第一次乘飞机

也是他们第一次面对照相机

每个人的表情既严肃又略带惊奇

闪光灯亮起时

历史,记住了这一刻

也记住了,父辈的承担——

他们正从天空飞过

去迎接血火的洗礼

而地面上的小战士

把镇定自若的微笑和顶好

留给了今天

▲据查,这个小兵上战场时,年仅1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征军中

不仅有强硬的农家子弟

也有中国最优秀的学子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仅西南联大,就有八百人投军

那是时代对青年的召唤

没有伪娘

只有前行的勇者!

▼八百西南联大学子,只是大后方青年参军的一部分。联大学子有5人在空战中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查,这个小兵上战场时,年仅14岁▲据查,这个小兵上战场时,年仅14岁

05

这条路上

是七尺男儿身能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之上,一群壮士翻越而来

持风雷,为民族存亡发出呐喊

当乌云湮没太阳时

有人注定要拍案而起

没有歌声,只有涛声

没有哭泣,只有愤怒

当壮士的身影在滇缅路上

凝固成青色的雕像

他们生命的年轮

再也长不出鲜活的新芽

是七尺男儿身能舍已

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冲出国门的勇士

不避讳马革裹尸

来自民间的疼痛

铸就滇西久远的荣光

蔚蓝的天空下

他们依然在张开鹰的翅膀

飞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火战场:宁可为国死,决不后退生!

06

今天这条路上

曾经的他们正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云南大理漾濞的秀岭,我看到了还有37公里原汁原味的滇缅公路。时光久远,先辈难寻

尘归尘,土归土

今天的滇缅公路

已经被荒草掩没

但远去的军歌

仍然在路的上空盘旋——

  •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10万旌旗,那40万将士

都是中国最优秀的儿女

那泅渡铁马冰河的如林枪刺

那战殁于滇缅的年轻士兵

那消失在野人山的鲜活生命

真的已被山风,吹得了无痕迹了吗

不!不!不!

只要有热血抛洒的地方

历史,就会有记忆!

文字的力量虽然有限

而真实的影像

更能让今天的青年有所感知

虽说前驱者,几乎都已归队往生

但旌旗下的芳华

仍然放射着,耀眼的荣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这条路上

他们只剩零星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人人都会老,兵也会。血为国洒,捍卫中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滇西采访,每遇老兵

他们对眼前已经没有记忆

但对八十年前的身份

却记忆犹新——虽然

今天他们都已归队,远行天国

漾濞老兵陈宝琛:

  • “我是第2军第9师25团少尉指导员。我的师长叫张金廷,团长叫李剑霜。”

漾濞老兵陈继武:

  • “我是第6军预备2师第4团第3连,迫击炮排上士军需。我的师长叫顾葆裕,团长叫李颐。”

永平老兵申忠:

  • “我是第54军198师594团特务连勤务兵。我的师长叫叶佩高,团长叫覃子斌。”

龙陵老兵张发春:

  • “我是71军88师262团3营7连机枪手。我的军长叫钟彬,师长叫胡家骥,团长叫彭锷。”

08

泅渡铁马冰河

这条路最终掩没于荒草......

▲他们强渡怒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强渡怒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战松山、拿下高黎贡、克龙陵、战腾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战松山、拿下高黎贡、克龙陵、战腾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安息于国殇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安息于国殇园

几年过去后

山民给我打来电话说

你曾采访过的他们,全走了……

我沉默着,不知能说什么

他们曾经的经历

正如当年的战报所诉——

  • 攻城战役,尺寸必争
  • 处处激战,我敌肉搏
  • 山川震眩,势如雷电
  • 尸填街巷,血满城垣

呜呼,从1942到今天

83年了!

太阳在上,先辈在上!

如果他们当年20岁

今天也该是百岁老人了

当年的40万青年

还余有百人吗?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但我清楚:

父辈的旗帜,民族的血魂

会永远在后人心中

飘扬、凝聚、上升为精神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漾濞秀岭远眺苍山,滇缅公路坦露在阳光下。鸟在鸣唱,我却再也听不到远去的脚步

中国远征军

本期除部分彩色照片外,黑白照片均源自网络
  • 远征军是抗战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的部队。
  •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作战。失利后退回云南。
  • 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
  •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
  • 远征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