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刚成立那会,百废待兴,处处都得砸钱,发动和维持革命都需要钱。可是这钱从哪来呢?很大一部分靠借,对象就是法国、英国、德国、俄国、日本这些列强。
据说,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实在难凑到足够的资金。国家获取资金的办法不多,主要就是收税和举债。但当时税根本收不上来,海关税收这个重要财源,还牢牢攥在列强手里。
举债分举内债和举外债。内债方面,老百姓不信任临时政府,要是你处在那个时代,恐怕也很难信任这样一个政府,而且多数人也没钱买债券。临时政府发了一亿债券,最后才募到700万,这点钱根本不够用。外债呢,列强一开始连民国政府都不承认,哪会愿意借钱。当时安徽都督孙毓筠向中山先生要20万军饷,孙中山批了,可秘书长胡汉民拿着批条到财政部一看,国库里就剩十个大洋,民国政府财政当时有多窘迫,可见一斑。

袁世凯执政时,任命熊希龄当财政部长,让他想办法弄钱。熊希龄可是个天才,15岁中秀才,25岁中进士,在民国是有名的理财高手。他上任才一个月,就给袁世凯发电报说,国库里只剩3万两白银了,要是再不想办法搞钱,政府就得垮台。于是,袁世凯让熊希龄跟英、美、德、法四国银行谈判,向他们6000万英镑。列强考虑后说可以,但提了俩要求:一是监督民国裁兵,二是监督民国财政。
熊希龄心里清楚,一旦答应,中国可能就会像朝鲜那样。朝鲜就是因为被日本占了后监督着监督着,主权一点点丧失,然后国家都没了,在1910年被日本直接吞并了的,所以熊希龄坚决不答应。但列强觉得他们要求不过分,毕竟借款数额巨大,而且从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庚子赔款就没按时给过,在列强眼里中国根本没信用,他们得通过监督降低风险。再说晚清时,铁路、邮政、税务等好多领域都有洋人参与管理,现在提出监督财政也不算没先例。还有各地克扣军饷严重,不监督列强怕钱收不回来,于是两边就这么僵持着。

这时候黄兴不停给熊希龄发电报催,说军队都几天没粮了,要是两天内没资金到位,肯定得大乱。熊希龄没办法,只好签字,条约一签,舆论就炸了,老百姓都骂熊希龄是卖国贼。熊希龄觉得委屈,写信指责黄兴:“你当初说两天没款就大乱,这都过去两个月了,不也没事吗?要不是你催得急,我们在谈判桌上也不会这么被动。”
列强看中国急需钱,就不断加码。本来是四国银行团谈判,后来日本和俄国也加入,变成六国银行团。要求也从两项加到六项:一是承销中国5年债票;二是把盐税像海关一样,交给洋人管;三是请洋人当财务顾问;四是扩大稽查处权力,处长还得是洋人;五是赔偿辛亥革命里受伤的洋人;六是设洋人的财政顾问。熊希龄想少借点钱,降低条件,就提出只借1000万英镑,让列强松松口,可列强根本不让步,最后谈判崩了,熊希龄辞职。

临时政府没办法,派人直接到国外找企业家和资本家借钱,绕过银行。刚开始,有几个国外大商人愿意借,可最后都因为本国政府干预没成。列强想借借款机会瓜分中国利益,哪能让中国顺顺当当借到钱。
1912年10月,法国主动说重新谈。这是因为这段时间,中国努力从一些大胆的国外商人那借到了点钱,挺过了部分难关。列强怕中国不找六国银行团借钱了,影响他们瓜分利益的计划,就又把中国拉回谈判桌。这次谈判,双方在不少问题上达成一致,同意洋人监督中国盐税,但不再要求监督裁兵和设顾问,中国算是挽回点面子。
可就在要签字的时候,列强又反悔了,要在合同里加两条:一是赔偿辛亥革命里受伤洋人的损失;二是必须设洋人的财政顾问。中国方面觉得,赔偿受伤洋人的损失能接受,大不了多借点钱还,但设财政顾问涉及人事任免权,这权力不能轻易给。经过激烈谈判,中国又让步了,同意设顾问,但要求自己选人。中国特意挑选了一位意大利人和一位丹麦人出任顾问,打的主意是引入第三方力量来制衡六国银行团。可列强一下就看穿了这意图,非要中国按他们的想法重新选拔顾问。
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退出了六国银行团,还宣称自己作为民主国家,不能侵犯中国的用人权。剩下那五国怀疑美国退出后,会偷偷给中国放贷捞好处,于是拼命催促中国赶紧签约。眼瞅着到了即将签字的关键时刻,中国参议院却不同意签这个合约,结果合同没法生效。外交部赶忙向列强解释,说参议院的意见不算数,合同仍然有效,可列强根本不信。法国公使直接找到外交总长陆征祥,质问:“参议院都不认可这笔借款,以后谁来还钱?” 陆征祥无奈回应:“参议院这么做,不过是年轻人没什么阅历罢了。”

最后,袁世凯亲自出面,给参议院院长和副院长写信,说赔偿洋款都逾期好久了,要是再这么拖着不解决,肯定会引发大问题,自己担不起这责任,让他们赶紧签字。一开始,参议院根本不买账,不过在各方的劝说下,最终还是签了约,这才给民国政府解了燃眉之急。这笔借款刚开始叫“管理借款”,但因为日本曾打着“管理”的旗号吞并朝鲜,这让中国心里特别忌讳,最后就把它改名为“善后大借款”。
回头看看这段借款的历史,到处都是艰难和屈辱,中国在谈判过程中一退再退。这也实实在在地印证了“弱国无外交”这个残酷道理。以前,咱们在国际会议上喊破嗓子,都没人当回事;现在呢,在联合国大会上,哪怕咱们轻声说句话,全世界都会认真倾听。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靠国家实力一步步强大起来,怎能不让每个国人感到自豪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