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一座特殊的墓,一块未经雕琢的长方形黄岗岩横卧在上面,构成了墓碑。
墓碑上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了一行鎏金大字:
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墓前还常年摆放着毛主席送上的花圈。
这个墓的主人正是毛主席最要好的美国老伙计,著名记者斯诺。

斯诺是二战时期第一个深入红区采访的西方记者,为宣传报道八路军的艰苦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本人也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三度受到毛主席邀请访问中国。
期间他曾与主席展开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当时中国已经成为核大国,斯诺于是问道:
“既然您说美国人的原子弹是纸老虎,那么,请问中国的原子弹呢?”
听到老伙计问了如此棘手的一个问题,毛主席先是微微一笑,随即给出了一个大不一样的答案。

这个答案令斯诺心悦诚服,也让在场的所有人真切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政治智慧。
毛主席的美国记者朋友
1928年8月,23岁的美国小伙儿埃德加·斯诺刚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毕业,此时他踌躇满志,决定实现深藏在内心一个多年的愿望——前往遥远的东方,把古老神秘的中国报道给西方世界。
此时的中国与斯诺的祖国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刚刚抵达中国的斯诺对这个全新的国度充满了好奇心。
军阀混战,思想之争,战争阴云……似乎中国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新闻素材,于是斯诺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各大城市,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和现状。
在此期间,斯诺结交了鲁迅、宋庆龄等一大批中国文化界的翘楚,并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谈话稿。

斯诺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是我认识中国的一把钥匙。”
也正是从这时起,斯诺对中国的情感由最初的好奇心逐渐转变为欣赏与尊重。
与此同时,随着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他的困惑也愈发深重:
中国文化讲究以和为贵,可是蒋介石为什么没有想象中的团结?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始终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方针,执意枪口对内,这让斯诺感到十分费解。
根据斯诺的了解,中国共产党深得百姓的爱戴与支持,为何蒋介石不去打日本侵略者,反而要与共产党兵戎相见?
带着这样的困惑,斯诺下定决心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亲眼看一看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他想要用自己的亲眼所见,给同样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世界,找到一个客观而又全面的答案。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延安,他在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最高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斯诺也是二战期间首个访问延安的西方媒体记者,延安的艰苦条件和军民鱼水情均给斯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对自己与毛主席的首次见面记忆犹新,在其回忆录中,他用充满深情的笔调写道:
毛主席身材高大魁梧,面带笑容,握手时他的手掌充满力量,显然这是他自信的表现。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描摹的亲和力和个人魅力,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如此地愉快。
正是从那一天起,斯诺意识到西方宣传下的共产主义都是诬蔑之词,他很快就喜欢上了延安的生活,并与毛主席多次促膝长谈,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美国原子弹不过是“纸老虎”
斯诺在延安生活了四个月的时间,期间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也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采访笔记。
10月底,斯诺告别延安返回北京,随即整理自己在延安的成果,发表了大量通讯稿。

这些珍贵的材料使得外界得以看到一个真实客观的延安,更重要的是,国统区的青年也终于得以看到真实的毛主席、周总理,了解到红旗下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斯诺的作品成为延安向外界展示的一张最好的名片,也彻底打破了蒋介石苦心谋划多年来对延安的抹黑与造谣。
翌年10月,斯诺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了其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此书一经面世立即引起热议,西方世界为此引发轰动,伦敦一时间洛阳纸贵。

1938年,这本书的中文译本也在中国发行,延安的风貌得以全面展示在全国各族人民的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斯诺起初给自己取过一个汉名,音译为“施乐”,他本人也一直使用“施乐”这个名字在中国行走江湖。
然而,不知为何,《红星照耀中国》的中文译本把他的名字写成了斯诺,加之这本书影响力实在太大,于是他不得已把自己的中文名改成了“斯诺”。
这不啻为一次美丽的误会。
然而,此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微妙变化,斯诺于1941年2月不得已回到了美国。
回国后他曾三次受到罗斯福总统的召见,斯诺也不忘宣传中国军民的抗日事业,希望劝说罗斯福总统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力度。

据说斯诺给罗斯福总统讲过一个故事:
1939年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期间,他曾经问过毛主席一个问题:
“您认为,想要取得(抗日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斯诺本以为毛主席会回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然而主席的答案令他钦佩不已。
主席目光坚毅地说道: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罗斯福在听了斯诺讲述的这个故事后,对毛主席也是赞叹有加。
最终,主席的预言成为现实,中国军民实现了伟大抗战的胜利。
但不得不说的是,促成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在于美国人在日本本土投放的那两枚原子弹。

这两枚原子弹令全世界都惊骇于美国所掌握的这种恐怖的杀伤力。
对此,《解放日报》也发文表示原子弹确实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力武器,为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毛主席却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主席指出,原子弹其实只是烟幕弹,是纸老虎。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归根到底是全国上下军民一心。如果我们过度夸大了原子弹的作用,就会陷入到美国人设计好的宣传陷阱之中。
这种宣传会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十三年来抗日军民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历史功绩,我党多年政治耕耘的辛苦成果也就付诸东流了。
主席的一番话振聋发聩,“美国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论断也在坊间广为流传,有效地抵制住了美国人居心叵测的新闻攻势。
伟大的“两弹一星”工程
随后爆发的朝鲜战争则进一步证明毛主席的论断是正确的,“联合国军”拿着全球最先进的武器,却无法打败军民一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足见,决定战争成败的核心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心。

眼看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接连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斯诺内心无比激动,他迫切想要来新中国好好看一看,并为自己的老友毛主席送上最为诚挚的祝福。
可惜此时中美关系交恶,斯诺的想法难以成行。
由于美国怀疑他“亲共”,因此对他展开了严密地监视,最终斯诺不得不离开美国前往瑞典生活。
就在斯诺遭到美国政府的迫害时,毛主席也没有放下斗争的脚步。
主席深知新中国如果没有核武器,那么就无法在外交场合拥有话语权。
于是,在1955年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主席首次提出中国要研制核武器的主张。

据当时国土资源部门测算,中国境内探明有丰富的铀矿石,完全可以实现自主研发的原料供应。
于是,毛主席果断拍板启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弹一星”工程,由聂荣臻、陈云等中央领导人主抓项目,由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国内顶尖科学家组成科研团队,调集全国范围内一切人力物力支援这个浩大的工程。
当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耗费了20亿美元,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攻关计算任务。
而中国科学家则完全依靠尺规作图同样计算出了准确数据,其间的艰难可想而知。
1963年,原子弹的研究进程从理论开始走向实践,为此大批科学家隐姓埋名前往新疆罗布泊,组建了马兰核试验基地。
1964年9月2日,中国首枚原子弹组装完成。
总理立即将这个喜讯上报给毛主席,并请示毛主席何时试爆。
主席闻讯后深感欣慰,他回想起了自己评价美国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论断,于是说道:
“原子弹主要是用来吓唬人的,既然如此越早越好。”
在主席的指示下,当年10月16日,邓稼先领导爆破组在罗布泊试爆了中国的首枚原子弹,中国就此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

然而,面对中国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西方媒体居然步调一致拒绝承认中国拥有核武器,并不断抹黑我们的报道是假新闻。
面对这样的局面,毛主席和周总理不约而同想到了斯诺,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斯诺来客观报道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的事实。
于是,主席亲自发出邀请,联系斯诺访问中国。
斯诺再度访华旧事重提
此时的斯诺受到毛主席的邀请令他激动不已。
事实上这也是他求之不得的一件事情,只是碍于美国的阻碍,这才导致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造访中国。

在周总理的巧妙周旋下,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的三天后,斯诺乘坐的飞机就顺利降落在了首都机场。
斯诺明白,自己是带着任务来中国的,因此他一下飞机就直奔中南海与周总理会面。
二人经过一番商量想到了一个简单高效的办法:
总理将原子弹试爆当天,新华社记者在罗布泊拍摄的8张高清相片交给斯诺,随后由斯诺带到美国通过媒体公开出来,这样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造谣和污蔑就能迎刃而解。
斯诺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并去看望了自己的老友毛主席。
主席见到斯诺到来也是十分高兴,二人一同回忆了在延安战斗生活的岁月。
那天主席原本的行程安排只允许与斯诺会面半个小时,然而主席兴致很高,足足与斯诺聊了四个小时。
谈话的最后,主席不忘提醒斯诺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帮助中国报道这一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斯诺盯着手里的照片,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
“您曾经评价美国的原子弹是纸老虎,我们都印象深刻。那么请问中国的原子弹呢?”
说罢,斯诺还微笑着挥舞了一下手中的照片。
这个问题虽是一个娱乐玩笑,但是却不好回答,众人也都把目光投向了毛主席,想要听一听主席的答案。
主席听出了斯诺的玩笑意味,因此对他同样报以微笑。
主席说道:
“如果真打起仗来是要死人的。但最终它还是要被消灭的,到时候就变成纸老虎了。”

主席大不一样的回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斯诺也深感主席的智慧博大精深。
斯诺回国后立即公布了这八张珍贵的照片,西方世界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是核大国的军事地位。
然而此时,日本人受美国人的指示跳了出来,表示惧怕中国会利用核武器对日本进行军事报复,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制裁中国。
对此,毛主席大义凛然站了出来,代表中国政府公开承诺:
中国政府绝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
此后,主席还公开表示中国的原子弹仅作为防御性武器,因此会不断减少生产的数量。
主席的一系列公开主张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是一个可以信赖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当然,这一段核武器斗争的故事中,既有着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凝聚,也有着斯诺的一份功劳。
1972年2月15日这一天,斯诺在瑞士病逝,享年67岁。

临终前斯诺留下遗愿,希望自己一部分骨灰能够安葬在中国,因为他的内心深爱着这个国度。
主席闻讯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要克服一切困难,替老伙计完成心愿。
1973年10月19日这一天,斯诺的部分骨灰运抵中国,被安葬在他刚来中国时令他眼前一亮的未名湖畔。

与他相伴的,是主席精心准备的一束花圈以及叶帅亲笔题写的墓碑——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参考文献:
①朱银全:《历史丰碑》,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尹均生:《埃德加·斯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