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可谓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件大事。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对将士过往功绩的评定,还有一方面就是它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历史走向。
而关于授衔的结果,也一直是备受关注。其中萧克的军衔便是争议良多。倘若以资历、军功而论,他似乎至少应该获授大将。
对于当时的授衔,看记录毛主席本人也并不反对萧克入选大将名单,那为何最后他还是落选大将呢?
这其实和刘少奇的反对有很大关系。

在说起这段历史前,有必要大概先了解一下萧克将军的革命生涯。
萧克将军的老家是湖南嘉禾。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他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不过幸运的是,他的家人非常重视教育,让他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学习,避免进入社会后陷入困苦的处境。
16岁的时候,他考上了当地甲种简习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广东宪兵教练所继续学业。当时正逢国内局势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打倒军阀,组建了黄埔军校,而教练所也划归黄埔军校,他自然也就成了黄埔四期毕业生,离开学校后直接奔赴北伐战场,积累了实战经验。

但就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四一二政变发生,在人生抉择的生死关头,他决定入党,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并在宁都攻城战中率领部队立了首功,在部队里有了威望。后来在反围剿作战时期,他多次带领队伍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行动。
1932年是他人生的关键一年,组织上任命萧克担任了红八军军长,当时他只有25岁。四年后,组织上安排他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
结合这些职务级别来看,他和当时好几位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老革命家不相上下,按照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他甚至有机会成为元帅。

但就在他的人生一帆风顺的时候,他开始忽然走上了下坡路,第一件事是在涉及张国焘的问题上,他没有旗帜鲜明的站出来批评张国焘,让不少人对他的立场产生了质疑。这件事后来成为他不能入选大将的主要原因,刘少奇围绕这件事谈到了更多细节,这是后话。
第二件是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引来了一些争议。在抗战刚打响的时候,组织上安排他担任120师副师长,成为八路军六大师长之一,这可不是一般的安排,因为其他五大师长后来都成为了元帅。可想而知,在抗战初期他其实没有因为张国焘的问题而受到太大的牵连影响。

但在抗战期间,他和几位级别高于他的指挥员发生了一些严重分歧,影响到了部队的指挥。虽然组织上后来安排他担任了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和代司令,配合聂荣臻在冀中地区和敌人作战,但他和聂荣臻的关系其实也不太好。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这影响了他后来的晋升。而且在解放战争初期,他长期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从事教学工作,远离一线战场,错失了很多立功机会。

直到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才调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了渡江战役,一路带兵南下,在解放湖南、湖北、广西和海南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他错过了三大战役,这注定他绝对不可能成为元帅,大将就是最好的结果。
考虑到他当时担任正兵团级干部,所以被评为大将是很有希望的。

到了1955年全军大授衔前夕,经过反复的论证,在彭德怀交给毛主席的拟定名单中,萧克被定为大将。对于这份名单,毛主席划掉了几个人的名字,但认同授予萧克的大将评定,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但在1955年1月的中央讨论会上,刘少奇明确表示萧克在涉及张国焘的问题上立场不坚定,资格不够。

刘少奇明确提到几件事,在1935年6月中央红军到达四川懋功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反对北上,公然带领部队南下,当时贺龙与萧克带领的部队在1936年夏季同南下失败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当时贺龙态度鲜明的批评了张国焘,但萧克却没讲过一句批评张国焘的话,也没有表态支持毛主席的北上主张,态度十分微妙。于是张国焘见缝插针,积极拉拢萧克,虽然最后拉拢失败,但萧克的态度毫无疑问让很多领导干部产生了疑虑。

所以刘少奇在会上认为萧克不能评为大将,相比之下,徐海东在张国焘的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更值得组织信任。最终萧克落选,成为了上将之首。
事后萧克也承认当初在张国焘的问题上没有鲜明的表达立场,是一个错误。但萧克本人似乎也对军衔高低不是特别在意,心态一直比较好,最后活到了101岁高龄,圆满走完了人生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