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品。

很有必要先简单聊聊本书的作者阿德勒,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总之,他和你一样牛逼,只不过你的牛逼是自视的。

阿德勒曾追随弗洛伊德,后与弗洛伊德道不同而分道扬镳,终于自成一派,才有了上述和你一样牛逼的成就。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书,要简单了解一下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在思想上的核心区别,举个例子,比如已经成年却不会游泳的你,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逻辑,他会从你的过往(特别是童年)的遭遇开始分析,大概率会得出类似你小时溺过水,所以导致成年的你依然害怕下水游泳,与此观点近似的心理学畅销名著有《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故事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就是通过了解童年、和解童年而获得了新生。

阿德勒的观点逻辑与弗洛伊德截然不同,阿德勒认为,过去不决定现在,但现在却决定过去和未来,不是过往的遭遇导致了你现在不去学游泳,而是现在的你安于现状,但你要给自己的不会游泳和不学游泳找个理由,甚至放大,即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曾经在这件事上受过创伤,更有甚者会认为,游泳这玩意有啥好学的,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泳池里都是尿,而我这种爱惜生命和有洁癖的智者是不屑于去游泳的。

乍品一下,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观点分歧是不是有点“到是底幡动还是心动”的悬迷感?

就我个人理解,阿德勒的逻辑没有解决,似乎也没有试图解决“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如果童年的创伤是我给自己的懈怠和优越感找的理由,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这种作风呢?

终归要为人类的行为去找一个源头——第一推动力,虽未必是正确,但弗洛伊德看起来在干这事儿,阿德勒看着不像是。除非,“吾心即是宇宙”,那么阿德勒便无需为此负责。

关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和价值,我就不多说了,网上已经有相当丰富的内容供各位参考,其中百度百科的相关评价如下:

“《自卑与超越》是现代社会人类必读的个体心理学经典。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是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这个评价大抵合适,为人父母者及教育从业者非常有必要多看几遍这本书,不是要你照搬照用,更不是要你从此鄙弃弗洛伊德的思想,而是希望你从此多一个了解这个世界运作的可能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就重点介绍我在阅读过程中被启发到的理解,即本篇标题中的“我咋这么牛逼呢?”,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牛逼症患者有多少是因自卑而遍寻优越感的产物呢?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列举了一则学校里的案例。

有时候,老师也会对懒学生说:“假如你更努力一点,你就会变成班上最好的学生。”

假如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此殊荣,他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冒失去被人重视的险?

很可能如果他不再懒惰时,人家便不会再以为他怀才不露了。

别人会以他的成就来评断他,而不再重视他可能达成的成就。

懒孩子得到的另外一点好处就是,当他做了一点点工作时,别人就会夸奖他。

别人看到他好像有洗心革面的意思,便急着想刺激他痛改前非。

同一件工作,假如是勤快的孩子所做,便不会受到这么多的重视。

懒孩子便以这种方式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老师会安慰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家长说:“你家这孩子吧,聪明倒是很聪明,就是不愿意学。”

这种宽慰如果是当着孩子的面,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逻辑如上述《自卑与超越》的案例。可即便不当着孩子的面,也要考虑家长是否足够开明理性,有些成年人的心智仍有孩童的一面,并由此产生出这种想法:我家的孩子只是不屑于学而已,乖孩子未必有出息,985、211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多的是……

这样的家长便不会正视问题进而努力解决,而是活在自编自导自演的优越感中,任由概率上不太好的一面继续。

如此优越感的制造其实挺普遍。

譬如一个事业经济不太好的人,他可能会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自我道德的高尚,不屑于去做那些不仁以为富的事。

类似的说法在心理学畅销书《巨婴国》中较多涉及,即我最优秀我最棒,我的一切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的,至少不能怪我不努力。

道德优越感是获取成本最低的优越感之一,也是最为普遍的优越感之一。

另一个获取成本低廉的优越感是种族优越感、家族优越感、地域优越感等集体优越感,相关一些交流我在本公众号发布的拙作《“我不是孬种”和“我的种不孬”》中已有所涉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可没说这些理解就一定是对的,但阅读这些书籍确实为我增加了理解这个世界的思路,从此整个人更神经了。

鲁迅笔下的阿Q是各种优越感的集大成者。

我现在在想,当我们在瞧不上阿Q的行为时,当我们认为阿Q很低端的时候,我们又是不是在给自己找优越感呢?

阿Q在被押赴死刑场的时候大叫了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是不惧怕死亡的。

这多好啊!

他是如此自信,如同他平日里自视“完人”般令人迷糊。

倘若阿Q这样的人太多,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但对于个人而言,你要那么清醒和努力干嘛呢,稀里糊涂地自视牛逼且快乐,这不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