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过视频讲话向世界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他首次公开承认,乌军已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并强调这是“完全正当的”,因为“战争必须回到它发起的地方”。这一表态瞬间点燃国际舆论,也标志着俄乌冲突在持续三年后,首次以乌克兰主动攻入俄罗斯本土的方式,将战火反向延烧至“侵略者”的领土。

俄乌冲突的剧本似乎正在被改写。自2022年俄罗斯发动全面进攻以来,乌克兰的抵抗始终在国境线内展开,但这一次,乌军不仅跨越了边境线,还在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两州形成“双线牵制”。泽连斯基直言,行动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哈尔科夫与苏梅地区的平民,同时将俄军主力从顿涅茨克主战场“调虎离山”。乌军第225突击团在别尔哥罗德的战斗画面,以及俄军事博主曝光的无人机轰炸乌军装甲车的视频,共同勾勒出一幅血腥而复杂的战场图景。
然而,这场“反攻俄罗斯”的戏码并非突然上演。回溯至3月18日,乌克兰曾两次试图突袭别尔哥罗德的德米多夫卡村,但均以失败告终,甚至损失了“冰雹”火箭炮和装甲车。彼时,俄国防部将乌军的行动归咎于“试图破坏普京与特朗普的会谈”。一个月后,乌军卷土重来,俄方声称一天内击退4支乌军部队、击落两架无人机,但泽连斯基的公开承认无疑表明,乌方此次在别尔哥罗德取得了某种实质性的突破。

乌克兰为何选择此时“反攻”?表面上看,这是对俄罗斯近期在苏梅州攻势的回应——俄军宣称已控制巴西夫卡村,乌方虽否认却难掩东部防线的吃紧。更深层的战略意图,或许藏在泽连斯基的“战争回归论”中。将战火烧向俄罗斯边境,既能以“攻其所必救”缓解顿涅茨克压力,又能向国际社会传递“乌克兰仍有反击能力”的信号,为西方军援续命。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ISW)指出,乌军在别尔哥罗德的推进虽未获地理定位证实,但其象征意义已足够撼动莫斯科的神经。
俄罗斯的反应则耐人寻味。一方面,普京在3月19日高调宣称“彻底击溃库尔斯克乌军”,另一方面,别尔哥罗德州长格拉德科夫坦承“局势困难”,前线军事博主更频繁抱怨乌军袭击的强度。这种矛盾暴露出俄军的尴尬:若全力回防本土,顿涅茨克的攻势必然受挫;若置之不理,则可能让乌克兰在俄境内建立“缓冲区”,甚至复制库尔斯克模式,以占领区作为未来谈判筹码。
值得警惕的是,战争的“胃口”正在双向膨胀。乌克兰的跨境行动虽以防御为名,却打破了“不攻击俄本土”的隐形红线;俄罗斯则借机加大对苏梅州的进攻,并扬言“扩大特别军事行动目标”。这种螺旋式升级的背后,是美西方军援的推波助澜——美国恢复情报共享与武器输送后,乌军显然获得了更精准的战术支持。而俄方将乌军行动与“破坏俄美和谈”挂钩,亦暗示着大国博弈的阴影从未远离这场冲突。
然而,战争的逻辑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乌军进入别尔哥罗德的“胜利”,或许只是新一轮血腥消耗的开始。俄军事博主披露,乌军在德米多夫卡地区一度推进数公里,但随即遭遇俄军航空炸弹与无人机的密集打击。双方公布的战损数据大相径庭,却共同印证了同一个事实: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在用士兵的血肉填平。
对于中国而言,俄乌局势的复杂化再次凸显了和平倡议的紧迫性。我国始终主张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任何激化矛盾的行为。当泽连斯基强调“保护民众”时,当普京誓言“捍卫边境”时,真正需要守护的,是无数平民免于恐惧的权利。历史无数次证明,以战止战只会滋生更大的仇恨,唯有对话与协商,才能打破“复仇-反击”的死循环。

此刻的别尔哥罗德,硝烟仍未散去。乌军的突击或许为乌克兰赢得了战术喘息,却也埋下了战略风险——若俄罗斯以“本土遇袭”为由升级战争,甚至动员更多兵力,整个东欧的地缘平衡或将进一步崩塌。而对于隔着屏幕围观战争的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枪炮声每响一次,和平的曙光就黯淡一分。当务之急,是推动冲突各方回到谈判桌前,因为再精妙的战术胜利,也抵不过一个孩童在废墟中的哭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