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刚在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深造完毕李德生临危受命,被派往安徽主政,因为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而受到党中央器重,在1973年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并担任副主席。
但上任不到一年,李先念找到李德生希望他辞职,并表示这是毛主席的建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戎马一生
十二岁便参加革命的李德生,可以说戎马一生,战功卓著, 在革命的各个阶段都建立过赫赫功勋。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时任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旅长的李德生在指挥所部胜利拿下襄樊城后,继而又投身著名的淮海战役中。

在此期间,李德生率部急行军九日九夜抵达目的地,参加就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并攻入双堆集阵地,为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生又以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的身份率部入朝,在此期间认真贯彻毛主席各项军事思想及策略,李德生的骁勇善战与灵活机动也赢得参与大小战役四百余次,歼敌一万九千人的光辉战绩。

尤其是在上甘岭一战中,李德生率领十二军机动灵活地穿插到敌人腹地,上百次击退敌人的疯狂进攻,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根据李德生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而当时同时成为开国少将的同志有一千多位,李德生又是如何进入中央视线?

慧眼识珠
这可能与他的名字有些关系,在革命时期,出于安全和保密着想,毛主席曾化名“李德胜”,谐音“离得胜”。
没想到在这今后竟然变成了现实,从陕北延安转移到河北西柏坡后,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因此毛主席看见授衔名单上有“李德生”的名字时,便颇感亲切,也有一些好奇。

在1968年,毛主席亲自将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德生火速调往北京,承担拱卫京畿重责的北京军区司令员。
随后,李德生又相继被授予了“总政治部主任”、“副主席”等诸多重要职务,由此可以想见毛主席对李德生的倚重程度。

这一方面取决于李德生思想过硬,政治正确,而且李德生在安徽任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让毛主席相当满意,认为他性格不急不躁,办事进度不疾不徐,方寸节奏把握地相当到位。
毛主席当时十分好奇,李德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李德生会心一笑,告诉毛主席:要注重那舆论导向,给不明真相的群众予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毛主席对李德生的回答点头微笑,相当满意。

此外,当时进入中央政治局的许多同志年长,精力有限,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反观此时的李德生正值壮年,精力旺盛,正是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黄金时段,所以毛主席对李德生寄予厚望。
果然,就在李德生调到中央后,作为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在两年的时间里,在处理重大事件上十分干净利落,很好维护了京津地区的秩序,没有出现一点差错。

之后,李德生又遵照毛主席及周总理的指示,配合叶帅做了许多实质性工作,又全力配合中央,调整京津地区的的布防,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毛主席深感满意,对他的关爱之心更甚!
不过,就在李德生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时候,也就是1973年,毛主席打算将八大军区一把手对调,并有意将李德生调往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

因此才会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李先念同志说服李德生主动辞去中央一些职务,而李德生听完之后,立马明白毛主席的意图后,不仅感叹万分,毛主席这么做其实是在保护他。
当时,李德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还时不时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指责和批评,这让他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所以当李先念表示这是毛主席的建议,他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值得一说的是,毛主席虽然批准了李德生的辞职申请,但依旧保留了其政治局委员的职位,也就是说此时李德生依旧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正是有了毛主席这样的全盘考虑,悉心爱护,才能让李德生全身而退,在东北专心带兵,在此后也正式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峰。

改革开放后,李德生又相继担任了国防大学任政委、党委书记,1988年又被授予上将,直到2011年,李德生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九十六岁的光辉一生。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