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林宛央● 来源公号 ╳宛央女子
● 配图 ╳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宛央。今天这篇很长,但愿大家有耐心读完。
打算重写薛宝钗,是因为前几天写侯佩岑,提到她们有类似之处,就是都很会做人。结果评论区里,全是骂薛宝钗心机、绿茶的。总觉得大家对薛宝钗有点误解。
其实,她和林黛玉只是性格不同,但那么喜欢林黛玉的我,也不觉得薛宝钗是坏人。但某种意义上,我也理解大家对薛宝钗的偏见,因为我读《红楼梦》的时候,始终不明白的一个人也是薛宝钗。
像是《延禧攻略》里娴妃问纯妃那句一样:“早年一同入王府的人,每个人的心思我都能看明白,唯独纯妃妹妹你,到底要什么呢?”
这句话,也很适合薛宝钗。大观园里的众姊妹,林黛玉拼了命要爱情,探春要挣得个尊重,王熙凤争强好胜求名利,这都是再明显不过的事情。
而宝钗,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说她有野心,卯足了劲儿想效仿贾元春入宫为妃,我不以为然。
我看不出薛宝钗,甚至看不出薛家对此事有多大热情,真有此心,也不会一进荣国府,王夫人就缔造金玉良缘之说,想把宝钗许给宝玉。

(李沁版的薛宝钗其实不差的,有真正的清冷感)
况且第四回写到薛蟠携薛宝钗进京时,明明白白写着:
“素闻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
入宫待选不过是曹雪芹借薛蟠游玩之便,给薛宝钗的出场机会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曹雪芹再也没写过薛宝钗待选一事的原因,因为根本就没去选啊。
那么,既然无心入宫,又有金玉良缘之说,薛宝钗想要的就一定是贾府少奶奶的地位了。
我觉得,薛家,尤其是薛姨妈是有这个心的。这是寡母的一片苦心,嫁给自己亲姐姐的儿子,毕竟知根知底。有钱是一回事,最重要是将来不至于太受欺辱。
那个年代的女性,命运往往都是可叹可怜的,大家小姐嫁了人离了父母亦有许多身不由己,看看迎春后来的悲惨结局即可知。
贾宝玉,是薛姨妈能做得了主的时候,给宝钗的最好选择。薛姨妈后来对黛玉亦有怜惜,曹雪芹用了一个字“慈”。我觉得并非反讽,薛姨妈其实真心实意地疼惜黛玉,她知道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里,黛玉是个可怜的,没娘做主的人。
只是,别人的女儿,终究不是自己的女儿,在保护宝钗和怜惜黛玉之间。薛姨妈永远选择前者。

可,薛宝钗爱贾宝玉吗?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
一个写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女子,一个担心着大观园未来命运,劝王夫人早做打算的女子,怎么看也不会真心实意地欣赏那个说着“凭他怎么短,也短不了你我”,活在自己天真世界,不敢不愿伸手摸一摸外面现实的贾宝玉。
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道上的。真正的爱是什么,是林黛玉那样,试探、纠结、记挂着贾宝玉的点点滴滴,也懂他不合时宜的痴。
贾宝玉不爱薛宝钗的务实,薛宝钗也未必瞧得上贾宝玉的务虚。金玉良缘说到底,于他们二人,贾宝玉觉得困扰,薛宝钗觉得没意思。
所以,我一直好奇,薛宝钗她顾全大局,处处小心,事不关己不张口,随分从时到被林黛玉以为“藏奸”,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不是为了算计,是她性格里,日积月累出一种“懂事”。
《红楼梦》整部书描写的是贾府的盛衰,对于薛、林二人入贾府之前的生活没做过详细描写,唯有闲闲几笔。
写林黛玉的这段是:
“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
还有一个我每次读都倍觉温暖的侧面描写,是林黛玉对王夫人说:
“在家时,记得母亲常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一个常常,母女相伴话家常的画面就出来了,有一种“红泥小火驴”的美。
那么薛宝钗的幼年生活是什么呢?
“父亲在日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技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年少时,总是忽略掉这些闲笔,后来发现,人物的命运伏笔其实全在这闲笔里。如今每每读此都替宝钗心酸,原来,从那时起,她就已经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天真、去周全他人,成为了一个吃冷香丸压制少女心性的人。
怪不得这药丸要薛蟠去配,因为还真的是“拜薛蟠所赐”。如果薛宝钗有一个靠谱的哥哥,她应该可以活成后来的薛宝琴。

“好为母亲分忧代劳”,别说宝钗幼年在家如此,进了大观园同样如此。
薛蟠惹祸,薛宝钗代为收拾烂摊子;
薛姨妈为薛蟠被打又急又气要找柳湘莲算账,是薛宝钗从中劝解周旋,为母亲排忧解难;
前八十回快结束时,薛家被夏金桂折腾的乌烟瘴气,也是宝钗替薛姨妈想办法,才没把香菱撵走。
我以前读《红楼梦》,总是想不通宝钗不过才是十几岁的女孩。
怎么就能素知贾母喜欢甜烂食物,爱热闹戏;
怎么就瞧出来了史湘云有种种不便说出来的难处?
怎么就知道世人为了求生存,往往所选道路无经纬(即没有是非底线)。
探春对大观园兴利除宿弊的时候,薛宝钗从上至下每个人的心思都考虑得到。
说:“若果真交给了人弄钱,那人自然是一枝花也不许掐,一个果子也不许动了,姑娘们分中自然是不敢讲究,天天和小姑娘们就吵不清。”其实王熙凤也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懒得管。
又劝探春,说园子里挣了钱,也需给那些当差的妈妈们分些,只顾自己宽裕,就少不得有人从中使坏。
后来果然,宝钗所担心的事情,无一不发生。

我就总在想,她是薛宝钗哎,金陵四大家族之女,生在皇商之家,自小锦衣玉食,按道理讲,应是金闺玉质,不应晓得什么人情世故。
别的如她一样年纪,一样出身的闺秀们,人生最大烦恼就是谈情说爱,如崔莺莺,如杜丽娘。
可她怎么就窥探得到人性幽暗,品得出世间疾苦。对上上下下,各色人物,都有警惕心,也有应对办法。连贾母这个过来人都说:“我就说那孩子细致,事事想的妥当。”
大观园中另一个妥当人是探春,看见了邢岫烟和别人穿戴不一样,专门送了她大家都有的璧玉佩。薛宝钗由是说:“这是她聪明细致之处。”
我是在这句话里,把探春和宝钗放在一起看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薛宝钗和探春一样,都是夹缝中求生存的人。
探春是因为庶出的身份,不得不处处拿捏从她出生起就随之而来的复杂人际关系,在王夫人、赵姨娘、贾母、贾政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中找平衡,为了避免因庶出而被人低看,只怕面对下人她也要小心翼翼。
薛宝钗的夹缝中求生存,是因为哥哥薛蟠太不争气,偏偏薛姨妈又极度溺爱,家里一团乱麻,她不得不在父亲去世后,成为家里那个拎得起事的人。里里外外都需提着心。
她懂上上下下各行人的心思,是因为一直以来她就在和这些人打交道。薛宝钗大概有些类似于现在的“扶弟魔”,不过她扶的是哥哥。

关于宝钗可能素来与社会各行打交道,曹雪芹其实也写过。
第五十七回时,薛宝钗见邢岫烟把衣服全换成了夹的,就知道她缺钱把衣服当了去。
后来史湘云捡到了邢岫烟的当票子,完全不认得,给林黛玉看,黛玉也不认得。薛宝钗却一看即知,并且连忙藏了起来,可能一是为了保全邢岫烟的面子,二则我觉得也是对湘云和黛玉的爱护,不想她们知道太多艰难人事。
龙蛇混杂的下人们因此说:“果然是呆姑娘,连当票子也不知道。”薛姨妈感叹:“怨不得她,真真是侯门千金……”
这个史湘云懵懂与薛宝钗敏锐的对比,把薛宝钗与史、林,二人所过生活的不同展现地让人唏嘘。薛姨妈的叹里,也许更多是对女儿的怜惜,薛宝钗也本应是个天真的女孩儿啊。
林黛玉当然可怜,但我现在常常觉得,林黛玉的可怜仍然是锁在姹紫嫣红里的,纵然悲,也还是大观园的一抹秋色,几乎没有庸俗世情的沾染。曹雪芹还是偏爱林妹妹的。
可薛宝钗的“妥当”“周全”里,是难以细细与人言的“尘满面”,所以她的身上有“鬓如霜”的苍凉感。《红楼梦》很少写外面的世界如何残酷,但薛宝钗的身上,挂着一整个外面的世界。
薛宝钗最被人诟病的是滴翠亭扑蝶,为了不惹事上身,让林黛玉背了锅。这是她的自私吗?我觉得是,在一日又一日的风刀霜剑严相逼里,她早就先学会了自保,那一刻,是她的下意识反应。
包括在贾母身边,先满足老人家的喜好,哪怕因此牺牲掉自己的乐趣,都无所谓。也包括处处仔细着王夫人的心思,都是薛宝钗的惯性。
大观园亦是她的夹缝。

但体贴史湘云的难处,私下接济清贫的邢岫烟,给林黛玉送燕窝,与她互剖知心话,知道林黛玉读了不该读的书,仍要爱护保全她,满足香菱住进大观园……我觉得薛宝钗也是真心的。自保和爱人,本就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她太懂女孩子想要好好活着有多难,愿意给她们一些温暖,那是她的度己度人。为什么女人之间一定要对抗呢?林黛玉后来放下对薛宝钗的成见,我想是她终于明白,薛宝钗处处周全,并非是为了笼络人心。
我始终偏爱林黛玉,因她任情任性允许自己活在天真世界里。
但每次看见薛宝钗对湘云好要被人骂心机婊,对黛玉好要被人骂心机婊,对贾母贴心要被人骂心机婊,做什么都要被扣上“算计贾府少奶奶位置,真有心机”的时候,我都觉得可悲。
用宫斗剧的套路,来衡量薛宝钗,还是太小看她了。
她一方面不爱贾宝玉,但为了个人命运,却也配合薛姨妈和王夫人缔造的金玉良缘;
一方面又真心实意地爱护林黛玉,体贴大观园的众姊妹,想尽自己所能令大厦呼啦啦倾倒的时刻晚一点到来。
自私与美好,我觉得都是她。
这很矛盾,可哪个人不是矛盾的呢?
扁平的是画,人物与命运从来都是立体的。
人人都骂她是顶级绿茶,但最可怜是她只能如此——如果可以开成山间一朵小白花,没人愿意入尘世。或许薛宝钗曾真心实意羡慕过林黛玉。
本期作者:林宛央。公众号:宛央女子。 潇洒派生活者,畅销书作者,未来知名编剧。一个不走千篇一律的人生,却过得比谁都潇洒的姑娘。忌矫情,治拎不清,喜欢你的不盲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qiuxiangjie012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