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马未都的“无锡3日游”视频,既好看又好吃。
街边小馆,居然取名叫“鸡鸭鹅大酒店”,让人好奇心满满。
一份份的浓油赤酱的江南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早餐店里的大馄饨、小馄饨颗颗饱满。

扳开豆沙包,甜甜糯糯的豆沙香气直逼鼻腔。

他带着网友逛鼋头渚樱花、探访稻香菜场、打卡“鸡鸭鹅大酒店”,一边吃一边讲,把常人忽略的细节变成知识点。
马未都的游玩视频,在他渊博的知识底蕴加持下,边玩边教,让老铁们直呼过瘾。
看了他的视频,才知道——
园林长廊边看似普通的靠椅,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叫“美人靠”。

马未都坐在寄畅园的曲栏上,揭秘这种带靠背的长椅叫“美人靠”,是古人根据人体脊椎曲线设计的“人体工学椅”,既能观景又能休息。
蠡湖边普通到让人视而不见的木桩子,却是古人几千年的智慧体现。
木桩看似普通,实则是古人防止堤岸滑坡的“生态护坡”,用自然材料守护着一方水土。

街边小馆的匾额上赫然写着“鸡鸭鹅大酒店”,吸引住了马老师的目光。
看到面筋塞肉,想起那是自己老母亲最爱的美食,感叹这就是人间烟火气!
他点评无锡菜的甜“是酱油与糖的完美融合”,那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老铁们直呼:“跟着马爷走一圈,感觉自己涨了200年见识!”
视频点击量的飙升,让无锡这座江南小城再次火了一把。
这事儿说明,知识不仅能当饭吃,还能当“流量密码”。

1、从“美人靠”看古人的“躺平智慧”
马未都坐在寄畅园的“美人靠”上讲故事时,镜头扫过栏杆上精美的木雕。您知道吗?这看似简单的木凳,藏着古人两大巧思。

它是人体工程学的直观体现。
靠背的弧度贴合人体脊柱,久坐不累,比现代办公椅还科学。
它又是隐私与安全巧妙设计。
旧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美人靠既能观景又避免被人直视,堪称古代“社交距离神器”。
马未都打趣说:“这哪是栏杆?分明是古代人的‘躺平圣地’!”
您下次去江南古镇,不妨也体验一把“靠在栏杆上看风景”的惬意。

2、蠡湖边的木桩子,藏着古人治水的“土办法”
马未都漫步蠡湖时,发现岸边密密麻麻的木桩子,他告诉网友那是:“这是古人防洪的‘土发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些木桩叫“木龙”,通过打入湖床固定泥土,防止堤岸被湖水冲垮,这个方法叫“木笼锁水“。
可见古人的智慧。
马未都的讲解,就像他收藏的紫砂壶一样,传统工艺里藏着生生不息的生活哲学。
您若夏天来无锡,不妨乘游船看看蠡湖的“木龙阵”,感受古人“与水共舞”的胆识。

3、街边小馆的浓油赤酱,藏着无锡人的“甜咸哲学”
在“鸡鸭鹅大酒店”,马未都被一道“红烧脚圈”难住了。

“这到底是猪蹄还是猪肘?”老板笑着解释:“这是猪肘和蹄之间的部位,无锡人叫‘脚圈’,浓油赤酱才香!”
无锡菜的甜不是单纯放糖,而是酱油与糖的黄金比例,甜得醇厚,咸得鲜美,就像无锡人性格——外柔内刚。
清晨6点半的稻香菜场,马未都站在荠菜馄饨摊前,看摊主熟练包出“褶皱均匀”的馄饨,感慨:“无锡人的讲究,都藏在这些褶皱里!”

4、文化学习,让生活多点“嚼头”
马未都的文化底蕴告诉我们,生活处处是课堂,关键要有“发现的眼睛”。
当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不妨放慢匆匆打卡的脚步,去探访那些藏在深处的老物件。
比如无锡的老城改造后,粮票兑换处、录像厅变成了打卡点,下次路过稻香新村,不妨和老伙伴们聊聊“过去的故事”。

学点“冷知识”,以丰富我们的谈资。
比如寄畅园的八音涧,用不同材质的石头敲击会发出乐声,可是比手机外放的BGM高级多了!
去动手体验,活动小肌肉,暂时离开那片小小的手机屏幕。
惠山泥人博物馆的“三分塑七分彩”技艺,和小时候玩的橡皮泥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家人孩子来玩,既能亲子互动,又能传承文化。

结语
马未都的视频告诉我们:文化不是庙堂里的碑文,而是菜场里的烟火、河边的木桩、街边的美食。

下次出门遛弯,不妨学学马爷——
拍张照片,发个短视频,@几个老友,配上句“今儿发现个冷知识”。
去菜市场买菜,问问摊主“这菜叫啥名儿”,说不定能聊出个非遗传承的故事。
生活本就是一本打开的书,多学点文化知识,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