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食品安全引发了全民关注,各种消费陷阱令人防不胜防。比如注册成为商标的“零添加”、“土猪肉”,结果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此外,甚至还出现了配置表造假,底线一再被破坏。在食品安全中,还有两个洪水猛兽般地存在,也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这就是速成鸡和预制菜。这两者都可以应急,但是要成为日常食用,绝大多数人肯定是不会选择的。

食品安全引发人们诸多讨论,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而在今年,与食品安全一样,出行安全也成为了热点。从去年的A品牌自燃,再到后来B品牌智驾事故,再到引发全民热议的C品牌智驾事故。在以多条人命为代价的惨痛付出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食品上都要拒绝速成鸡,预制菜,但为何在直接威胁自己乃至全家人生命安全的车辆上,反而没有这样的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一些跨界造车者以“颠覆汽车”为目标进入行业,他们带来了一些全新思路,推动了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曾经被汽车行业视作为不可触碰的“红线”,也一再被突破,甚至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车辆的品质和可靠性的下降。

在传统汽车大厂看来,汽车必须是耐用消费者品,品质是第一位,这是基础的基础属性;但一些新型车企看来,汽车却是大号的手机,是电子消费品,因此娱乐性成为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思维的推动下,车辆没有经过完整的验证就匆忙上路,整个产品开发验证只用了一年时间,是真正的“速成车”。一些关乎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功能也以beta版的形式匆忙上车。消费者看似体验到了新功能,但实际做了小白鼠。

还有一些产品,直接在买来的技术上叠加配置,自身在汽车上根本没有积累,也忽略了系统性的安全和融合。这种和“预制菜”一样的预制车,现在也在市场中大量存在。欲速则不达,这些车辆就像休眠的火山,在关键时刻不能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生命,甚至可能因为在安全性上的缺失,带来巨大的危险。

有的企业说,安全是最好的豪华,但是在真正的百年车企眼中,安全是基础,是底线。在这之上,才有资格谈“豪华”。

01

超国标数倍测试:最严苛才有最安全

好的产品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行业极度内卷,价值观异常混乱的现在,一汽奥迪始终坚持自我,不为短期利益,拒绝随波逐流。一汽奥迪在技术、质量上坚持“过剩冗余”,在测试上依旧花费大量时间,才确保在任何极端、极限条件下,奥迪车都是可靠的。以近期大家关心的电池安全来说,奥迪堪称是标杆。

电动车为什么着火?核心原因是交通事故的碰撞使电池包结构变形或受损,进而短路,最终导致一个电池模块起火热失控,又引燃了周围的电池模组。而各大厂商所采用的电芯差异并不大,电池安全性如何,主要取决于电池包的结构强度。由此,奥迪为电池设计了强度超高的结构,其中 奥迪Q4 e-tron 参数 图片 )有单独的铝合金保护框架,特殊的冷却系统,而 奥迪Q6 L e-tron还增加了纤维加固的底盘保护,更好抵御托底等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充分验证电池包的结构强度,一汽奥迪设置了一系列的严苛试验,包括滑车、底部撞击、穿刺、火烧等。据悉,一汽奥迪针对电池包进行了197项电池实验,比国标多179项,其中很多测试标准都超国标数倍。

比如滑车试验,国标规定的该项试验最高加速度范围在 15 - 28g 之间,奥迪的标准超出国标2倍到4倍。模拟检查电池包机械结构的抗疲劳性和抗变形能力的机械振动测试,国标的要求是三轴随机振动,每个轴向不少于12小时。奥迪会进行两轮测试,第一轮按照国标但每个轴向时间增加3.5倍。第二轮是按照奥迪企业标准,升级为参照真实路谱的六轴振动,各个轴强度达到国标3倍以上,总测试时长172小时,相当于经历了30万公里的行驶里程。

浸水测试是检查动力电池组在涉水、暴雨或意外浸泡等场景下不能发生短路、漏电、起火等安全问题。国标测试要求是在1米深的水中浸泡30分钟,浸泡后无电解液泄漏,功能正常。而奥迪是水浸加上温度冲击,先将电池包升温至55℃,并在30秒内浸没到5℃的冷水中,浸泡5分钟,再拿出来加热,重复循环持续约120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在生产过程中,100%电池包要经过下线检测,并在国标基础上还增加了300余项严苛实验,每块电池都需通过436项检测,生产制造全程品控保障。而奥迪的每一款纯电车型都标准极为苛刻的零部件测试,其中500余项试验包含耐候性、疲劳强度、功能可靠性3大类。只有当车辆通过全部恶劣气候、温度和路面条件后,才能以绝佳的可靠性能出现在消费市场上。

这就是奥迪在电车上的态度,其传承了奥迪116年来造车上一贯的态度和理念。安全是行业红线,更是奥迪的造车底线。

02

全体系的安全:从每一个环节开始

电池安全是奥迪产品在车辆安全性上不断努力的一个缩影。要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而非是追求速度上市的妥协产品。一汽奥迪从前期项目管理和质量规划,到整车生产过程、质量验证分析,都建立严苛的质量标准和流程。可以说,一汽奥迪把功夫花在消费者看不到,却至关重要的地方。比如至关重要的车身安全性上,以全球领先水准的生产标准、质保体系、严苛测试,打造出了钢筋铁骨的车身架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在冲压环节,相比其他品牌普遍采用的四道工序,奥迪车的零件从一块平的钢板到最终成型,需要拉延、修边、冲孔翻边等六次不同模具的冲压才最终完成,让车身零部件达到最佳精度。机盖与翼子板间隙2-3mm,部分新势力机盖与翼子板间隙大于5mm,且间隙不均匀。奥迪使用双面镀锌钢板,加上后期涂装防腐蚀工艺的助力,保证3年无腐蚀,12年不锈穿。这种技术要求,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底气做出。

一汽奥迪认为,品质安全是在这辆车的全生命周期内,车辆始终保持在一个很好的状态。因此对于车辆的耐久性测试非常严格。一汽奥迪在产品交付前,必须完成总计超过700万公里的整车测试,涵盖44种试验模块、10种极端工况的整车测试,以完整的“两冬两夏”产品验证,保证产品长周期质量。奥迪用来产品测试的时间,一些新兴车企却完成了两代车的上市。谁的产品更可靠,这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解释。

目前有的车企通过增加测试车辆数量,来增加政策测试里程,这无疑是偷换概念。这些测试有多夸张,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比如,在一汽-大众的耐久强化试验区,这里“浓缩”了世界上最恶劣的16种特殊路面,总长度2.4km,考量整车底盘强度和车身的刚度。一汽奥迪车型需要在10周完成8000公里的测试,等效用户工况行驶30万公里。还有高温测试,车辆要在极端最高气温51.2℃,全年日照时间能达到3200小时的高温环境下,经过两个夏季、一个冬季,共18个月的测试周期。经过2个小时的暴晒后,车内温度能达到60℃以上。在两年内,每周度还会对车辆状态进行定期检查,考察车辆的抗老化性能,实验结束后没有变形、开裂、色差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奥迪还拥有投资超过2亿人民币,国内最新、设施最先进、试验类型最多、试验量最大的碰撞中心,能完成国标、C - NCAP/C - IASI行业标准规定的所有碰撞和翻滚试验,还有大量国标和行业标准没有要求的奥迪标准碰撞试验。其中,56个假人就耗资5000万元人民币。

这都益于奥迪强大的硬科技实力。一汽奥迪的产品在这里要经过完整的模拟测试,最大程度减少用户在真正事故当中所受到的伤害。

这些仅仅是奥迪在品质安全上所有努力的一小部分。当一些企业将过时的功能重新包装,将所谓的安全用似是而非的数据包装出来的时候,高明的营销让消费者真假难辨。但实际上,车企大厂在品质安全上所有的沉淀和做出的努力,超乎你的想象。世界上从来没有速成的捷径,汽车的本质从没有改变,安全依然是汽车的底线和红线。这是所有的车企都应该有的基本认知,脱离了这个原点的产品,最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