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架草莓大棚

近日,湖北省广水市城郊街道水寨村有机草莓种植大棚,离地一米的高架上,一颗颗鲜红饱满的草莓悬挂半空。游客穿梭在支架间,采摘心仪的草莓,放入小篮中。

与传统地栽土培草莓不同的是,这里的草莓均采用“高架”种植模式,通过搭建支架将草莓植株悬空种植。“草莓根系活力强,‘高架’种植能减少与地面的接触,避免土壤病虫害侵扰。”基地负责人刘家翠解释。

刘家翠当过兽医,2004年,她成立广水市单亲母亲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挥畜牧师技术优势,开启养殖之路。对有养猪创业意愿的单亲特困母亲,合作社免费提供猪舍和种猪,手把手教她们养殖,先后有100多个单亲家庭受益。

为推动合作社转型升级,刘家翠决定转变模式,发展生态、休闲和旅游农业。2022年,合作社在水寨村流转村民土地,建设百亩蔬菜大棚,种植冰翡翠甜宝、有机高架草莓。基地从河南聘请技术指导老师,对合作社成员及附近村民进行定期科普培训,普及原生态无公害农业种植理念,手把手教授村民先进种植技术。

“我们将饼肥和羊粪盖膜发酵半年,然后用石灰水杀菌制成生物肥下苗,确保草莓生长所需营养,提高果子产量。”刘家翠指着滴灌管说,种植园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通过培槽上的滴灌管,实现精准施肥、浇水。整个栽种过程中避免使用激素、除草剂和农药,确保种出来的草莓绿色、安全。

刘家翠介绍,基地当前栽种的草莓有随株红颜、红玉等品种,均从山东寿光引进,“这些品种果子香、汁水足、品相好,吃起来口感鲜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采摘草莓

眼下,绿色无污染的草莓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市民前来采摘,听着手机里不断传出的“微信收款40元、80元……”收款提示,刘家翠的脸上乐开了花。

“高峰期,一天会来40多个游客,草莓供不应求。”刘家翠说,基地目前采取线下采摘模式售卖,按照等级分20元/斤和40元/斤。

“基地草莓最早腊月就能收获,采摘期可持续到今年6月初,预计产量有10万斤。”刘家翠说,基地草莓分两批种植,提高大棚利用率,实现全年不间断循环种植。

产业发展红火,也带动当地村民增收。日常在草莓大棚务工的村民有27人,其中80%均为单身母亲和脱贫户。

“在这工作也不累,每月能拿到3000元。”说起工作,村民李著凤满脸笑意,只见她双手在叶片间翻飞,麻利地清除老叶,疏花疏果。李著凤在基地务工三年多,除每年3.6万元收入外,年底还有分红。

刘家翠说,合作社聘请意大利留学生担任农场技术指导,将草莓产业与旅游、研学等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集育秧、采摘、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田园综合智慧农场。

“智慧农场的建设已经到了收尾阶段,预计五一开业。”刘家翠满怀信心,“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来乡村体验田园生活。”(文/图 程淇、周春晓)